高中生物教学中渗透营养健康教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21 点赞:33878 浏览:15646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营养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促进人类健康,提高其生活质量。青少年的体质健康和营养状况是衡量社会经济发展与进步程度的重要指标。本文以赤峰市英才学校396名高二学生(男224人,女172人)为调查对象,利用学生身高、体重两项指标,分别以2000年身高年龄别体重标准来评价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同时,又进行了营养健康知识、态度、行为方面相关的问卷调查,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在高中生物教学内容中,探讨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最后,再对干涉前后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态度、行为进行对比性评价。结果发现:1.进行营养健康教育前,学生营养正常率为37.12,肥胖率为3.79,营养不良率为6.06,超重为2.78,绝大多数(50.25)学生为低体重状况;学生的营养健康知识获得途径主要为:电视、网络、报刊、杂志及其家庭的其他成员,其中从未接受过健康教育的学生可达84.8;绝大多数学生都能保证天天吃早餐,但早餐质量差,学生挑食现象较严重,有近一半学生有挑食现象;中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57)普遍较低,但大多数中学生具有良好的营养健康态度,迫切地想了解科学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学生营养健康行为正确率(43)也偏低。2.本论文结合高中生物教学相关内容,采取“调查—干涉—效果评价”模式对中学生进行了营养健康教育研究,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发现加强课堂介入式教学,结合同伴教育、生物课外活动等方法是对高中学生进行营养健康教育的较为有效的方法。3.通过近半年的营养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的知晓率明显提高,由原来的57上升到91,干涉前后差异明显(t=38.27,P0.001);营养健康态度也有很大转变,其端正率由65.73上升到79.18,干涉前后差异明显(t=12.81,P0.001);营养健康行为形成率(54.02)的提高虽不及前两项明显,但也有所转变,干涉前后差异明显(t=12.52,P0.001)。本研究中受试学生大多为住校生,食堂是学生就餐的主要场所,所以,在健康行为的形成过程中有一定限制,取得的进展不大,但营养健康的知晓率有很大提升,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通过学校相关学科渗透开展健康教育工作对于中学生营养健康知识传播、营养健康态度转变和营养健康行为形成是可能的,也是可行的。由于干涉时间较短,单一的学科教学渗透是远远不够的,以后还应与学校领导、后勤、总务等其他部分结合起来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长期的综合干涉。【关键词】:营养健康教育高中生物教学学科渗透饮食结构营养状况
【论文提纲】:中文摘要4-6ABSTRACT6-101前言10-161.1健康教育的涵义101.2国内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10-121.2.1国外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10-111.2.2国内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11-121.3我国学生的营养健康状况12-131.4我国学校营养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13-141.5研究目的及意义14-162调查对象、内容及方法16-182.1研究对象162.2研究内容162.3研究方法16-183高中生营养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调查结果18-253.1学生基本情况分析18-213.1.1学生营养状况评价18-193.1.2学生营养知识获得的主要途径及喜欢的健康教育形式193.1.3学生早餐、饮食类型、伙食费情况分析19-213.2干涉前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状况21-223.3干涉前营养健康态度状况22-233.4干涉前营养健康行为形成状况23-254高中生物教学中营养健康教育的途径与方法25-304.1营养健康知识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25-274.1.1营养健康知识在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切入点25-264.1.2营养知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方法及案例26-274.1.2.1头脑风暴264.1.2.2小组讨论26-274.1.2.3问题教学274.2同伴教育27-284.2.1同伴教育的优点27-284.2.2同伴教育的实施284.2.2.1同伴教育者的挑选284.2.2.2同伴教育者的培训284.2.2.3同伴教育形式284.3生物课外活动中营养健康教育的渗透28-305干涉前后高中生营养健康知识、行为、态度的比较30-355.1干涉前后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的比较305.2干涉前后学生营养健康知识知晓率比较30-325.3干涉前后学生营养健康态度端正率比较32-335.4干涉前后学生营养健康形成率比较33-356分析与讨论35-396.1干涉前学生营养健康知识、态度、行为中存在的问题356.2高中实施营养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35-366.3干涉后的收效及其原因36-376.4对相关部分的建议376.5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局限性及今后努力方向37-396.5.1本研究的创新之处37-386.5.2本研究的局限性及今后努力方向38-397小结39-40参考文献40-42附录42-54致谢5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