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足教学法”在新课改高中语文教学中运用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6106 浏览:1814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程标准提出了教学策略革新教学论文的具体要求:“阅读教育应充分重视学生的诵读、质疑、探讨、讨论”,“教师在必要时予以释义解惑,并以学习策略、思维策略上加以引导、点拨。”用提问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是打造高效语文课堂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

一、提问要具有启发性,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

提问是为了启发学生思索,让学生去“索取”知识,在学习中感受求知的乐趣。例如苏教版教材欧·亨利的小说《最后的常春藤叶》,是这样设计不足的:1.文章写了几个人?主人公是谁?(老贝尔曼)。2.老贝尔曼是主人公吗?3.请你想象一下老贝尔曼画叶子的情景。4.作者为何把主要内容当成暗线来写?5.苏艾仅仅是一条线索吗?(苏艾也是一个爱心天使)

6.你学了本文,在语言上有何收获?(如拟人手法等)

这些设计注重了以小说的特点,以人物、情节与环境的角度设题;重点突出了两个人物的浅析,特别是既是线索人物、又是爱心人物苏艾的设问,这肯定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提问要留意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以整节课、以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以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不足,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1.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2.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又如何呢?3.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体现和精神情况教学论文怎样?

4.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

这样提问,让学生捉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熟悉到祥林嫂“愉快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痹——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熟悉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作用。

三、提问要能激发兴趣,提高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教师的提问要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以而激起感情上的波涛,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例如《祝福》的教学,可以提出这样的不足让学生思索:小说写祥林嫂的悲惨遭遇,为什么却以“祝福”为题?学生为之一震后,就急于通览课文去寻找答案,看后不仅了解到小说的全篇情节是始终围绕鲁四老爷家的四次年终祝福而展开,情节集中,结构紧凑,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鲜明,而且深刻理解了作者以“祝福”为题,实在是立意深远,独具匠心。可见,捉住契机,富于艺术技艺教学论文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

四、提问要掌握好时机,适时点拨引导

课堂教学的实践证实,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那些应该想一想,求得答案的地方,就宜用提问;不用思索就可以知道的地方,就不应该提问。例如苏轼的《赤壁怀古》,有学生提出,苏轼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是消极避世的情感,我们为什么还要学习?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时,有的学生还提出,“人生自得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和“天生我材必有用”互相矛盾,前者消极后者积极,是不是作品本身有不足?学习当中学生们纷纷提出了很多有见解的不足。这种敢于怀疑大家,不迷信大家的精神确实难能可贵的,也是宝贵的课堂天生资源。所以,我首先肯定了学生不迷信大家的精神,并予以大力的表扬,然后才引导大家通过讨论解决不足。由此点入手加深对文本对作者的理解熟悉。

五、教师要赐与恰当的评价和引导

《语文新课标》指出,评价要根据总目标和分类目标,捉住关键,突出重点,在保证达成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别,关注学生的不同兴趣,不同体现和不同学习需要,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推动教学论文每位学生的健康进展。
因此,作为教师更要科学地运用“无错原则”来评价学生的每一次发言。比如一句口头表扬,一个热情鼓励的目光,一次体现机会的给予,都可以树立起他们的自尊、自信,帮助他们驱逐心灵上的阴云,使整个教学过程沉浸于一种和谐的氛围中,以而展开思想的碰撞,帮助学生产生一种质疑、批判的胆量,异想天开的创意,标新立意的观点。
为了保护学生回答不足的积极性,以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评价就应该做到:
1.以表扬为主。批评也要体现爱心,不能出现伤害学生自尊心的字眼,若碰到“会说不想说,不会说抢着说”的现象,教师也不应“怒形于色”,而应循循善诱。如学习《雷雨》时提问: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要想回答这个不足,必须以剧本中找答案。教师既要依据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教学的设计,又要尊重保护学生的解读积极性,最后得出相对一致的看法,使学生感受到人性的复杂性,人物性格的多样性。
2.鼓励求异。应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不要轻易下“不正确”的结论,即使课堂时间不允许深入探究,也应该在课后给学生有所交代。如讲《离骚》时讨论:面对屈原自投汨罗江,你赞成这一举动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死价值观”做出自己的回答,只要能自圆其说,就应包容鼓励。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有经验的教师以不放弃回答不足的任何一个学生,即使多次启而不发,也请学生先坐下,让他听别人的回答,然后请他复述一遍。这种评价的做法对转变差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是大有益处的。
4.鼓励学生积极评价。不要把评价变为教师的专利,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介入课堂提问和评价活动,使学生不仅感到“教师在教”,也要感到“自己在学”;不仅是教师“要我学”,而更多的是“我要学”,可以说对课堂提问的衡量评价也是师生双向介入、进行积极教学活动的好形式。

六、提问的方式灵活变化,因文而异

1.比较式。“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为了巩固旧知,开拓新知,教师往往运用比较、反比、类比等策略提出不足,推动教学论文学生深入思索不同事物的相似点和不同点,以而有所发现,有所收获。如讲《我与地坛》时这样设问:①地坛作为内容展开的背景,在作者的笔下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如何理解这一矛盾?②“地坛与母亲”两个节选部分有无必然联系?再如讲《江南的冬景》时这样设问:题目是江南的冬景,但作者为什么写北方的冬天?这种提问能让学生发现矛盾,激发思维,在比较中提高熟悉和鉴别事物的能力,养成浅析的习惯。
2.创造式。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探讨大千世界的一切。为引导学生深入思索,加深拓宽原有的教学内容,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产生再造想象,或插叙情节,或改写人物,或增删词句等,启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如讲《最后的常春藤叶》时这样设问:请你想象一下贝尔曼画常春藤叶的情形。要求:①有适当环境描写;②符合人物性格,合情公道。
此外,还有直问式、逆问式、层进式和搭桥式等等。
总之,课堂提问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启发学生思维,传授基本知识,制约教学论文教学过程,进行课堂反馈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要使自己的课上得富有生气,一方面要留意灵活运用几种提问方式,一方面又要不断地革新教学论新教学论文,使提问艺术日趋完美。精心打造一个情感的课堂、一个思索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展示的课堂、一个收获的课堂!
(作者单位:山东省东营市胜利第二中学)
责编/齐鲁青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