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节奏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13 点赞:3665 浏览:125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调控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疾徐张弛

如何制约教学论文教学语言的轻重隐显和疾徐张弛,主要应考虑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一般地说,讲解教材的重点和比较深奥抽象的内容,应放慢语速,增强音量;假如是浅近易懂或本身节奏明快的内容,应加快语速,放轻音量。体现急切、震怒、兴奋、激昂、壮烈等基调的内容,可用快节奏的语言;体现宁静、优美、沉郁、悲哀、沉思等基调的内容,可用慢节奏的语言。如讲《听潮》一课的“涨潮”部分,需要用快节奏体现惊心动魄的壮美;而“落潮”部分体现的温柔宁静之美,则需用慢节奏来传达。又如讲《一月的哀思》,先容周总理的丰功伟绩时可用中速平调;讲到人们静静地伫立长安街的暮色里等待载着周总理遗体的灵车时,要用慢速降调,表示哀痛之情;讲到有人不允许我们缅怀周总理伟大一生时,要用快速升调,表达激愤之情。这样快慢交替,急缓相间,能渲染出与课文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气氛,使学生产生情绪、情感上的摹仿,在心中激起相应的感情,大大增强接受的效果。

二、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机组合

教学方式的交替变换,有助于消除学生疲劳,保持留意力。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设计和安排教学方式,讲究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和公道搭配,使之有动有静,消息结合,使教学活动在消息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如学习《孔乙己》一文,第一步用讲授式,先容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及对小说中人物、情节、环境理解和把握的导读提示。第二步运用练习式。一是填表比较浅析孔乙己两次出场的肖像、语言、动作等方面的变化,引导学生把握孔乙己这个形象的特点及作用;一是完成课后练习,体味该文语言精炼、深刻、蕴藉的特点。第三步运用讨论式,思索讨论造成孔乙己悲剧的社会根源,把握小说的主题。这样安排,整堂课讲练结合,消息相生,体现出一种与学生心理相容的节奏变化。
板书也是调整教学节奏的重要手段,对此应赐与足够重视。教学板书是教师的书面语言,它以视觉上刺激学生,增加信息接受的渠道。这种信息渠道的转换,会带来学生心理和行动的变化,使学生由听变看,由听变写,或边听边看边写等。就是说,教师可通过板书引导和制约教学论文学生,使整个教学进程保持适当节奏。这里的关键是把握板书的时机。实际教学时,有的教师是先把整个内容讲完再板书,或者先抄好板书而后讲内容。这样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教学的流程和教学的效果。最理想的应是板书与教学语言密切结合,边讲边写。比如,有位教师教《第比利斯的地下印刷所》时的课题板书时序的安排就很巧妙,他说:“今天,我将领你们去参观一个地方(略停),那是一处印刷所(板书)。不过,不是咱们学校的印刷厂,而是建筑在地下的(板书)印刷所。而且,还得到苏联的第比利斯(板书)去。”教学板书与教学语言的配合严密精巧,妙趣横生。这样可起到有效的制约教学论文作用,可以吸引学生的留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文思路、教师思路和学生思路合拍共振。还要讲究板书出现的频率和书写速度。频率过大或书写太慢,都会直接影响整个教学的节奏。

三、注重内容安排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

教学活动信息量的疏密也是构成教学节奏的重要因素。信息量的疏和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感受的变化,疏给人舒缓、轻松的感觉,密则使人感到急促和紧张。密而不疏,会给人以堆积感。学生长时间紧张,轻易疲劳;假如一味地疏而不密,则会使人产生空疏感,学生情绪过于松弛,留意力就难以集中。只有疏密相间,才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所以,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区分详略并进行公道组合与布局,讲究信息的疏密相间,错落有致。一般说来,重点难点要重锤敲,要学生精力高度集中,积极思索,以体现一个“张”字。学生易懂的非重点内容,则可在“张”中体现一个“弛”字。张而不弛和弛而不张,都是不讲究节奏美的体现。只有在紧张之中见松弛,激越之中见舒缓,学生才能在张弛相济、起伏有致的富有美感的节奏变化中轻松愉快地获得更多的知识。
四、追求教学节奏的融洽统

一、整体和谐

语文教学的节奏艺术追求整体之美。它不能仅关注某些环节,而应综合考虑,全面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公道,穿插得体,衔接自然,融洽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优秀的语文教师都十分重视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来增强教学艺术的魅力。特级教师于漪就特别夸大“要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整体”。如她讲《雨中登泰山》一文,一开始满怀地导入课文,先声夺人,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形成一个波峰。接着,改用导游式的语言,放慢语速,提出不足。学生静思,快速阅读课文,寻求不足答案,这样形成第一个波谷。之后学生纷纷举手,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第一幅奇景,出现第二个波峰。接着往前推进,在学生对七真祠作了扼要教育论文先容后,立即巧妙过渡:“一路行来,以一天门到二天门,沿途见到哪些奇景?”两个环节衔接自然紧凑。于老师充分留意到学生被美景深深吸引的情绪,恰当地加以语言引导,加快了节奏。学生经过短时思索,争着先容一天门和二天门的景色,课堂上出现第三个波峰。接下来,她小结上文,对学生赐与肯定,有意放慢节奏。然后,于老师用富有鼓动性的语言,激励学生进一步“游览”胜景,要他们边“攀登”边谈感受。此后再次加快节奏,又推进一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绝顶又是怎样的风光呢?让我们带着胜利的喜悦,来欣赏这仙境般的美景,请同学们捉住特点,先容二三美景。”马上就有学生抢先回答,引起全班学生的欢声笑语,把课堂气氛推向。之后又依次提出三个不足,既是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又把学生的情感和思路引向纵深。整个教学,真可说是波涛起伏,环环相扣,快慢相间,疏密有致。学生在整体和谐的教学节奏中得到知识,同时也体验到审美情趣,获得审美享受。
前苏联美学家斯托洛维奇曾说:“在每个领域中出现的凡是值得被称为艺术性的活动,都必定具有审美作用。”作为语文教学艺术重要组成部分的节奏艺术,它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审美因素,有着不可忽视的美育功能。因此,我们应当把它提升为一种美育方式,以充分发挥其在整个教学活动中的美育效应。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