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误区及实施对策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6664 浏览:225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 积极探讨多媒体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成为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引领世界母语教育潮流的重要课题。探讨与优化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是实现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 多媒体;语文教学;整合;对策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0)01-0005-03
多媒体(Multimedia),是指“利用多种媒体信息载体的体现形式和传递方式。多媒体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综合运用文本、图形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交互集成,以更轻易理解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的一种技术。也就是能够同时获取、处理、编辑、存储和展示两种以上不同类型信息的媒体技术。”在语文教学信息化进程中,多媒体技术以其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丰富语文教学资源等上风,正在逐步消弭以教师为中心的“一只粉笔,一块黑板,一张嘴巴”这种传统语文教学所带来的忽视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弊端,以而构建新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语文新型的教学结构和互动方式。然而,审视当今的语文教学,在使用多媒体的策略和对策中仍有着一些误区,亟需纠正或弥补。

一、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误区及其浅析

(一)教学理念滞后,不能正确处理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联系

有的教师以为,如今是一个信息时代,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多媒体越多,教学效果就会越好。毋庸讳言,多媒体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势在必行,但这并不意味着语文教学就完全可以由多媒体来代替。多媒体只是语文教学策略或对策的一种。决不是唯一的,更不能用多媒体来代替语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只能是优化并提升学生的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让多媒体有机地成为推动教学论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因此,教师必须精心探讨教材和教法,根据每一篇课文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选用相应的多媒体课件,以语言文字为本,培育和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

(二)教学课件机械,不能灵活适应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众所周知,多媒体课件尤其是Authorware、Flash等高等级的课件,其教学过程是难以改动的,教师在教学中只能按部就班地演示。由于整个教学过程实际上是由电脑所制约教学论文的,对课文内容的质疑、浅析、比较和总结都是预先设计好的,教师基本上不可能针对学生的反应对教学内容有所调整。所以,课堂上总会出现教师因课件运行发生故障而手忙脚乱、因学生回答不足“分歧标准”而尴尬不已的被动局面。在这种情形下,连维护正常的教学过程都很困难,何谈教师教学个性的张扬和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因此,语文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有血有肉的人,并不是机器和程序,语文课堂教学的进程也是动态进展的,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和对话是必然的,这就需要教师有能力灵活地把握和调试多媒体。

(三)偏离教学文本,以声音图像代替对文本的感知和理解

语文学习的出发点应该是语言文字,归宿应该是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进展提高。也就是说,在语文学习中,必须以语言文字为依托,以此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像、动画、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需求,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很多教师便借此大做文章,总是要将课文中描绘的内容制作成图片或画面让学生欣赏,美其名曰“形象地理解”。实际上,文学欣赏的过程是学生借助语言文字对作品中的形象再创造的过程,也是融入主观情感进行审美鉴赏的过程,而且,这正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其文学艺术修养的重要环节。假如借助多媒体,用简单的图片、声音和视频文件来代替学生对文本语言文字乃至文学艺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和体验,那么,“语文味”就会荡然无存,再美的艺术形象也会变得索然寡味。
因此,一切文学作品,特别是对内涵比较丰富与复杂的作品的诠释与理解,必然是多方面、多角度并且永无止境的,绝不是单一的、凝固的。教师提供的图像和视频只能是一家之言。显然,这种图像和视频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特别是经典文章,需要我们慢慢去咀嚼、品味和吸收,要立足文本,明确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这两个基本不足。多媒体的运用应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揣摩、品味和理解,而不是喧宾夺主,游离于语言文字之外。

二、多媒体与语文教学整合的对策

多媒体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旨在优化教师的教学对策与学生的认知对策,强化师生互动与交流,最大限度地利用一切有益的语文教学资源,发挥师生在语文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而实现语文有效教学,提升语文教学质量。
在语文教学中有效使用多媒体,应实施以下对策: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披文人情”、“知人论世”,轻易找到语文教学的切入点或突破口。多媒体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假如精心选择和加工教学内容,巧设情境,既能弥补学生因生活经历有限而对作品背景、作者生活遭际理解上的不足,又能使学生如临其境,感同身受,这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其求知欲,大有裨益。同时,“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推动学生探求知识、获取能力的最好动力。学生有了兴趣,才能深切地思索不足、感知文本,也才能追求对文本新的感悟和理解。
例如,在讲解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时,由于大多数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的鳞次栉比的楼群之中,很难感受和感受“方宅十余亩,草屋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美好景致,笔者首先播放了一组具有田园牧歌情调的视频: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清幽而朴实的农家小院,嫩绿婆娑的柳枝,繁花似锦的桃李,随风飘升的缕缕炊烟,巷陌里传来的狗吠与鸡鸣。这一情境的创设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及时引导他们了解陶渊明的生平遭际和独特个性,仔细默读这首诗,寻找阅读过程中的审美点和动情点。接着,在笔者的范读、播放多媒体朗读、学生带感情地朗读的基础上,学生基本上能够背诵这首诗歌了。有了这种初步的感受和理解,笔者才开始和学生一道浅析和感受此诗所描绘的明媚恬淡的田园风光美在哪里,为什么会这样美。在《平沙落雁》的悠扬旋律中,在学生朗朗的读书声中,学生以愉悦的心情沉浸在语文教学探讨美、发现美、感受美的过程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二)激活思维,激发想象

新课标夸大:教师要为学生的阅读实践创设良好环境,提供有利条件,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见解,应鼓励学生批判质疑,发表不同意见。教师的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