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加强课外阅读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4-09 点赞:5675 浏览:1874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人曾向著名的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请教:“您在语文方面的造诣那么深,您是怎样学习语文的呢,”叶老回答:“得益于校外。”也就是说丰富的课外阅读是语文学习不可缺少的内容。事实上,我们早就承认“教材只是例子”。现在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语感,文字知识匮乏,写作水平低下,根源在于学生积累的语言材料太少、知识面窄、实际水平与较高的写作要求相差很远。
近几年来,我有计划地将课外阅读纳入学习范畴,并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学习课外材料,增加学生语文知识储备,提高语文素养。
首先,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就可以主动学习,而且能够自觉地完成学习任务。一方面激励学生以古人为例,启发主观培养兴趣,用名言警句作为座右铭。如“开卷有益”、“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用生动的事例引导学生懂得读的书越多,写起文章才越得心应手,使学生懂得多读书对提高写作水平的作用。同学们都希望自己多才多艺,大多数学生都折服于《红楼梦》中的林黛玉。指导学生阅读黛玉教香菱写诗的片断,黛玉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律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个人的诗作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场、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你又是这样一个极聪敏伶俐的人,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段话不丢脸出才女黛玉很注重以前人写作中吸取营养,这对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是十分重要的。这样典型有吸引力的例子很轻易引起学生的兴趣,以中对照自身,领悟阅读的重要量。要想写出好文章必须多读,勤读。“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读书越多,其源越远;读书越广,其水越活。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也会逐步领悟这一点,只有不断地输入新的材料,才能加工出新鲜而有生命力的作品。另一方面,指导学生欣赏作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要学生“乐”学,在文学作品中领略独特的风采,或引起共鸣,这样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
其次,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叶圣陶先生说:“能力既习惯。”课外阅读要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必须要持之以恒,也就是形成良好的习惯。习惯能影响人的一生,而养成好习惯必须反复磨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而以学生初一入学,我就选出大纲规定的一定篇目以及精美的时文,编辑成册,供学生课外阅读,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定期检查,坚持不懈。每周一次学习心得感受演讲,会后形成记录,评选优越者。这样的活动需要坚持,绝不能因其他理由而中断。这是一项长远的学习工程。急功近利是学不好语文的。作为教师一定要积极去引导学生,以本质上改善语文学习近况。
最后,对学生的阅读提出明确要求。在学生有了阅读习惯的基础上,要具体指导学生读什么,怎么读,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即读书时要点点、圈圈、批批等,对好的词语、句子、段落要进行摘录。阅读时,务必要了解文章的结构,捉住要点,领会中心,感受文章的写法,同时联系课文内容,指导阅读。阅读时还要进行系统指导,把体裁相同、题材相近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以“游记”类文章为例,在游记中,结合写景抒发作者的感受,体现深刻主题,这是作者常用的写作手法。但具体的文章却是各有千秋,没有一篇相同,这样的游记多读几篇,就有比较,学生的思想就会活跃。如《岳阳楼记》看题目是一篇写景之作,但实际上写景物却很少,而览物之情却写得极为专心,由此引出作者的见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徐霞客的《游黄山记》,在边游览边写景中,夹杂几笔观感,通篇表达一种“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得奇伟瑰丽之观,领略无穷风光”的思想。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在写了游历后,用一大段阐述自己的感受,写法又与前两篇不同。阅读时指导学生比较几篇游记,使学生在写游记的体裁时有所鉴戒,开拓思路,由景触情,表达深刻主题。
(作者单位:克东县第2中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