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语文课堂教学艺术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7894 浏览:1309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课堂教学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语文教学,要常常更新教法,教出自己的特点,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应掌握的知识、技能。这样,才能使学生爱学、想学、会学,才能使学生学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假如教学策略不新。教学艺术不佳,教学质量就难以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我紧扣语文课的“新、奇、趣”三个方面,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使学生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而使我的语文课堂布满了生机与活力。现就我在教学中的所傲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由“新”激趣。达到目的

一般的课堂教学无非是做大量的游戏,投影、幻灯、图片等,第一次使用,孩子们感到新奇,有意思,兴趣盎然,能取得很好效果。但周而复始地运用,孩子们会对它失去兴趣,达不到设想的教学目的,即便是几种策略交替使用,万变不离其宗,仍激不起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此情况下,我们教师不妨多动动脑筋,发挥一下自己的聪明才智,随机应变,用幽默的语言、生动鲜明的例子切入学生的心间,创造一个欢乐轻松的氛围,让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让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如,我在教《蛇与庄稼》一文时,首先想到:近几年来,在国家“退耕还林”的号召下,生态平衡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蛇多了。老鼠少了,若能以蛇与老鼠的联系人手。学生定会兴趣大发。我就这样引题:“前几年,街道上常有一种叫卖声,同学们想知道是什么吗?”老鼠是坏蛋,既偷吃粮食,又咬坏东西,还到处屙屎粒。在家中,晚上睡觉时,老鼠甚至会跑到棉被上舞蹈,那么,怎样才能消除鼠害呢?(买毒鼠药)还有什么策略?(养猫)那么。如何制止田里的庄稼被糟蹋呢?(往田里放蛇)同学们见过蛇吗?长什么样子?哪位同学站起来描述一下?蛇与庄稼又有什么联系呢?这样一来,激起了学生的兴趣,再加上老师的引导,同学们滔滔不绝地讲自己见过蛇的经历,讲不妥当的地方,老师用幽默的语言加以纠正,让学生在畅谈中得到应有的知识,教师也能在此中看到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结合体验,引发真情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留意是一座门,凡是外界进入心灵的东西都要通过它。”因此,为了引起学生的留意力,教师应结合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才能引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如《十里长街送总理》的首段写道:“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双手托着拐杖,背靠着洋槐树,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了疑问:“焦急”是急的意思;“耐心”是心里不急躁的意思。老奶奶既焦急又耐心的心情不是矛盾了吗?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生活体验,一次匆匆忙忙赶公车,已经站在停靠站上等着公车。可是时间过去了公车还是不来,这时,你们的心情怎样?(焦急)然而,看到所有等公车的人都站在停靠站台上,这时又体现得怎样?(很有耐心)为什么既焦急而又有耐心呢?这么一点醒,学生有了真情实感。有的说:“‘焦急’是老奶奶盼望早点看到总理的灵车”;有的说:“‘耐心’体现了老奶奶送别总理的一片诚心。”我接着引导:“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正确地反映了老奶奶对总理的热爱、怀念的情感。”又如,在课前先录了哀乐配朗读的录音。上课时,在课堂上播放。顿时,全班学生沉浸在无穷悲痛之中,与文中送灵车的群众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自然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自觉性。

三、把握语言,增强感染力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再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声音不仅要抑扬抑扬。而且要正确、精练、鲜明、生动、形象,要富于启发性、教育性和趣味性,这样才能“音美以感耳”。

1.语言清楚,富于变化

课堂上,我们教师的音调假如以头到尾低沉而无变化,好似阵阵的“催眠曲”,会把学生催得“昏昏欲睡”;假如自始至终是大嗓门,犹如刺耳的“高音喇叭”,会使学生“震耳欲聋”,教师的音调应是清楚而富于变化的。科学家法拉第曾说过这样一段话:“……吸引听众,必须在表达方式上下工夫。吐音不宜太快、太急,以免言语混浊不清。讲课者应慢而有节制,轻松地表达思想,使他的思想清楚、流畅地灌输到听众的大脑中去。”

2.语言生动、形象,把讲课的知识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

有这样一位教师,他在教学生辨认“攀”字的复杂结构和繁多的笔画时,他是这样讲的:两个“木”字表示两棵树,“爻”表示树权错接,树木底下一双大手正捉住树权用力向上爬,这就是“攀”字。这位教师,他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了这个难字,学生认得清。也记得牢。
语文课堂教学策略形式多样,但在围绕课题的原则下,必须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艺术手段、恰当的教学策略。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进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