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能力培养浅谈

更新时间:2024-02-22 点赞:11567 浏览:467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新课标要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联系的思索与熟悉。”也就是说,我们的高中语文阅读应以学生全面进展的角度出发,以立人为根本,注重个性化、独立的阅读,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和审美体验,扩大阅读视野,才能切实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审美体验;阅读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270(2011)01-0048-01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首先要让高中生热爱阅读。只要不是于健康无益的书,不管是漫画还是小说都可以读。这样日子久了,学生会发现以书籍中可以获得很多,他们会由衷的觉得看电视比看小人书、漫画书低劣多了。这一点热爱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非常可贵的,要知道现在的孩子花费在电视前的时间远比书籍上多得多。其次我们要相信榜样的气力是无穷的。作为一名高中语文老师自己必须热爱阅读,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做好学生的榜样。再者我们可以经常安排一些时间和学生交流阅读中的欢快、喜悦、收获,把各自喜欢的作家作品带感情的先容给大家。这样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在同学间的相互影响下,就会更好地向书籍靠拢,更好地感受读书的欢快,就会有阅读的渴求,就会有读书的兴趣。
以学生为主体,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根据基础教育革新教学论文的精神,教学过程是师生同等对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是“教”教材的人,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人,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人,引导学生全面进展的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是课堂的主角,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大胆放手让他们亲身尝试,让他们在获得知识、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挑战自我获得成功的喜悦,锻炼和提高独立能力。如在阅读教学中的初读这个环节上,第一关是扫除文字的读音障碍,根据学生好奇、自信的特点,和他们商量“让老师带着读还是自己想办法读通”,学生总是绝不犹豫地选择自己读。读课文时碰到不会读的字,他们也是自由地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识字策略,如有的看上下文猜字,有的请教教师、同学,有的借助拼音。再如,让学生汇报自学情况“你读懂了吗?你有什么弄不明白的不足”时,学生体现的极为强烈,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人人争着在小组或班上交流自己的所得所疑,回答正确或出色的,师生报以热烈的掌声;回答不正确的,学生当“小老师”给予帮助,老师相机点拨。这样,学生会读的,我不教;学生理解的,我不讲,决不包办代替。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合作交流的教学活动中巩固学生获得的知识,发挥独立阅读的主动性,培养独立阅读的良好习惯,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阅读练习中,要使高中生学会把自己头脑中零散的、无系统化的知识组织起来成为有系统的知识结构。系统的稳定的认知结构是顺利地吸收新知识、推动教学论文知识迁移的有利条件。由于新知识只有在与旧知识的联系与比较中,才便于接受和贮存。新知识的输入,又补充、调整、更新原有的认知结构。因此,使认知系统化,是进行阅读能力练习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在阅读过程中,认知的系统化包括两方面内容。第一是知识的系统化。语文课上学习的各种知识,往往是不系统的,既不易记忆,又不好运用。所以,要教学生把学过的知识整理好,使其系统化。整理的策略有:浅析比较、分类归纳、条理连接等。通过浅析比较,熟悉各种知识的共性和个性;通过分类归纳,将相同性质的知识归在一起,分成几大种别;通过条理连接,将各类知识加以排列,找出线索,理清脉络,按各种不同联系(并列、因果、串联、以属)结成网络。第二是熟悉的系统化。指对课文或课文中某个方面的系统理解,对一个单元或整套课文的系统理解。没有熟悉的系统化,很难达到理解,更难达到深入地理解。语文教学实践中,关于整理知识的策略有图表法、卡片法等。
还应培养高中生迅速浏览的习惯。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书,不都是为念的,有的是供浏览翻阅的,有的是供参考备查的,有的是应熟读背诵的。有些书只能浅尝,有些只能吞咽,只有少数一部分书才值得细咀嚼慢消化。一本书到底该怎样读呢?决定之前,先要对这本书的内容做个初步的了解,那就是先要浏览一遍。通过浏览,学生自己找到重要段落、句,或包含内容提要的重点章节重点阅读,其余的迅速跳过。这样既了解了内容,又节约了时间,学生也可以决定怎样去读这一本书。对文章进行迅速的浏览,不仅节约了时间,而且有助于把阅读化难为易,这是符合阅读规律的。在浏览时,学生将留意力集中在能迅速理解的部分,这些能理解的部分很快形成一个坚固的立足点,站在这个立足点就可以继续向上攀登。培养学生养成迅速浏览的习惯,是培养与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我们需养成另一种重要的阅读习惯——做标记和批注的习惯。阅读是一个读者与作者发生互动的过程,固然作者对他所写的主题比读者了解得多,但教师决不应以为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知识的传播需要双方的互动,当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标记和批注时,就对作者的观点进行了浅析与思索,体现出学生与作者的互动。学生在读书时既可以把读书心得写在纸片上,也可以写在书页的空缺处、缝里,甚至是两行间的间隙。当学生作了批注和摘要后,它们就成为学生读过此书的一部分,当他们重温以前的见解和疑问时,在疏忽之处加上新的批注,就像是对同一个不足进行了再次地探讨,收获必然很大。可有很多学生在读书时以不作标记和批注,这是造成阅读效率不高的一个重要理由。读书不做标记和批注就是不动脑筋不思索,决不会有心得,即使稍有印象,也浅薄不生根,大抵在不久后又会淡忘丧失。所以,教师应培养学生在阅读时作标记和批注的习惯。教师还应培养学生阅读中的质疑能力。“质疑”是指能够提出不足。只有当学生具备了这种能力,他在自己阅读时,才能读得深,读得透。因此,是否具备这种能力也就成为学生阅读能力高低的一个标志。
总之,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科学的阅读策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体现出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独立阅读练习,对高中生语言与思维的进展,知识和能力的构成,思想和性格的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