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增效效应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30427 浏览:143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学既是科学又是艺术,是科学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众所周知,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是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要想达到最佳效果,课堂上就必须讲究好以下增效效应。
一、导入效应。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最注重一节课,特别是一节新课的导入效应,志在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有位教育家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入对一节课的成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假如教师的导入设计出色,就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凝聚学生的留意力,捉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学生的兴趣。我们知道,兴趣是人们的一种力求认知、掌握或爱好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伴有一定的积极情绪,在实际的学习状态中,有时就是一种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有兴趣的心境下,学生的留意力最为集中,在这个时候最轻易接受新的知识。教师根据学生的这个实际,要想使一节课有较大的收获,就要在一节课的开头用几句精美的导语激发起学生的求知兴趣。
二、语言效应。教学离不开语言。语文教师更离不开优美的语言。因此,语文教师要特别留意语言的效应不足。一节课的讲述语不光留意语言的音色美、音质美、节奏美、力度美,而且留意艺术的个性美。一个成功的语文教师,他讲课绘声绘色,使人如临其境;声情并茂,使人如见其人;抑扬抑扬,使人如听音乐。该动容处还它个动容,该激动处还它个激动,该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就像磁石一样牢牢地吸引着学生的心,使学生越听越有味,越上越有精力。朱自清说:“吟诵时对于写在纸上死的语言,可以以声音里得真意味。”语言文字的“一部分生命在声调里”,“三分文章七分读”。作为语文教师,就要在自己的讲述语言上多下功夫。语言有了效应,一节课简直是艺术的享受,也很轻易造成授课师生的共鸣。一节课的内容,也轻易在学生的心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三、质疑效应。质疑,是语文课堂上常采用的问答形式的教学策略。其特点是启发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对课文中的主要不足进行思索,得出结论,而不是由老师给学生以现成的答案。目的是为了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多思、多想、多说、多动、多求。我们知道,质疑是引起学生学习的最好的刺激信息。有教学经验的教师特别留意这一效应,这一效应在整个授课过程中最为关键。它不仅起着反映教与学的信息反馈作用,而且,也体现着一个教师授课水平的高低。作为教师,应当根据课堂实际,善于把握时机,巧设不足,不断掀起授课的。
四、手势效应。手势,不是教具的教具。其富有情态、神韵而具生命力。以其具体、生动、形象、直观、会意的“肢体语言”牵引着学生的眼,牵引着学生的心。有经验的教师,特别留意自己的手势。由于,大山的巍峨,江河的波涛,大漠的雄风,花月的缠绵尽在他的手势里。一左或一右,就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高或一低,就是一个感人的情节。心领意会,时空无穷,“此时无声胜有声”。手势,在课堂教学中所起的效应不亚于其他效应。
五、板书效应。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板书,对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和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种有形的教育,无形的鞭策。我们说,一个科学的板书就是整个教学内容的浓缩。只要掌握好它,学生就能纲举目张,一目了然。掌握了它,就捉住了学习的重点,扣住了学习的难点,创造了一节课学习的最高境界。同时,也体现了一位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好的板书不光是一幅优美的图案,而且是一幅寓意隽永的“油画”,是一份师生共同完成的教与学的答卷。板书效应抓好了,课文中的“春花秋月”、“风雨雷电”、“江河山川”、“才子佳人”无不尽收眼底,给学生的印象也特别深刻。由于,条理清楚,思路清楚,层次分明,井然有序的内容,正是学生实际需求的东西。
一位教师只要热爱教育事业,热衷于教学探讨,总会以教学实际中发掘出宝贵的东西。本文谈及的只是非课本的增效效应,以供同行商榷。
(张永发青海省互助二中)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