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德育之花绽放在语文教学中

更新时间:2024-03-08 点赞:13135 浏览:5651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形成理想的人格、塑造良好的个性。教师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结合有效的教学手段,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达到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全面进展、培养新世纪需要的高素质人才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
教书育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和关键,德为素质之基,为人之本。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是教育最基础的、也是最永恒的话题。德育作为全面教育的组成部分,起着灵魂和核心的作用,是“照亮一切的光源”。《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推动教学论文德、智、体、美的和谐进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要求,也是语文学科的性质和教学目的的要求,更是学生身心进展的要求。语文学科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那么,如何不失时机地利用好这片沃土,让德育之花尽情地绽放呢?

一、钻研教材,适时播洒德育之种

小学语文学科不同于其它学科,它本身与德育有着密切的联系。语文教材选取的课文,尽管体裁、题材、风格等不同,但都能达到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有机统一。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那些课文无不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极好素材。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和展示教材中的各种德育因素,使学生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得到心灵的净化、品德的教益、情操的陶冶。
如:《我们爱你啊——中国》、《九寨沟》、《庐山的云雾》这类课文,歌颂了祖国大好河山,风光秀丽,使学生不但受到美育熏陶及情操陶冶,而且也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对祖国热爱的感情,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再如《军神》、《歌唱二小放牛郎》、《泸沟桥烽火》这类课文,讴歌革命前辈英勇顽强和不怕牺牲的精神,教师可以让学生以读为本,进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使学生倍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并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愿为祖国作贡献的思想感情。又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海伦·凯勒》、《二泉映月》、《轮椅上的霍金》这类课文,向学生们道出了“奇迹出于苦难、美丽出于逆境”的真谛。让学生明白人生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母亲的恩情》、《第一次抱母亲》则教育学生要有一颗感恩之心。《天鹅的故事》、《生命的壮歌》让学生明白要勇敢奉献、团结拼搏。再如《云雀的心愿》、《特殊的葬礼》、《狼和鹿》这类课文渗透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养成以自己身边的小事做起的习惯,激励他们去积极介入环保实践活动。还有如《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跟踪台风的卫星》这类科普说明文,可以对学生渗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教育。教师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在讲授课文时,既要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更要挖掘文章的情感目标,适时地在学生的心田上播洒德育的种子。

二、创设情境,精心庇护德育之芽

在语文教学中,品德教育要以情动人,激发学生情感是影响学生道德熟悉和道德行为的一种强大动力。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多媒体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中,不留痕迹地让学生移情体验与感悟,使学生的情感、作者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产生共鸣,使学生受到熏陶与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如:《大江保卫战》是一篇洋溢着时代气味的通讯,记叙的是1998年解放军英勇抗洪的情景。课文感情真挚、语言优美,对抗洪抢险的解放军战士的赞美之情更是溢于言表,但又回味无穷、震撼人心。而抗洪抢险对学生而言,应该说比较陌生、遥远,学生没有情感体验。教学过程中可利用1998年抗洪当时真实的录像资料、感人的图片,并且让音乐贯串于整篇文章的教学,以音乐到录像,充分运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情境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突破重点。一幅幅图片,一段段感人的录像,一曲《为了谁》激昂的歌曲,让学生耳闻目睹,聆听到人民子弟兵们发之肺腑的心声“狂风为我们呐喊!暴雨为我们助威!巨浪为我们加油!”“风声雨声涛声,声声入耳;雨水血水汗水,水水相融。”则是战士们与灾难搏斗的真实写照。
形象的画面和具体的语言文字激起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走进了那些勇往直前、舍生忘死的铮铮铁汉的内心世界,学习人民子弟兵在洪水恶浪眼前,为了保卫国家和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奋不顾身的大无畏精神。多媒体的运用,增强语言文字的学习和德育的和谐、统

一、让德育的种子悄悄地在学生的心田里生根、发芽。

三、开展活动,尽情绽放德育之花

德育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过程,学生道德意识的建立,道德情感的培养,道德意志的磨练,道德行为的养成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推动教学论文渗透的过程。晓之以理是德育的归宿,通过实践活动来熟悉行为的作用,掌握调节行为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语文课是开放的学科,组织好语文课外活动既是搞好、搞活语文教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有效策略。语文课外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和思想品德的熏陶。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适当、适时地组织开展一些以学生为主体的具有教育性、开放性、实践性的活动,如春游、学雷锋活动、家乡风物调查、演讲、板报设计、知识竞赛、召开诗歌朗诵会、表演课本剧、举行作文比赛等活动,建立校内与校外、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在活动过程中去学习、理解,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情感,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意志力,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品德的进展。
如: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语文课外阅读,不仅有利于进展学生的意志性格特点,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诵读《三字经》,能领悟仁义之道;阅读冰心的作品,使人懂得“爱”的高尚与纯洁;在动物的王国里,伊索寓言传递的是人生经验。《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会告诉学生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林肯、爱因斯坦、邓小同等伟人及名人的传记会让学生聆听他们的教诲,接受他们的思想,让他们高尚的情操和执著的追求激励着学生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而发愤图强。
很多文学著作和社会科学作品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渗透着一种无形的德育气力。阅读这些优秀的作品,必然给学生以强烈的心灵撞击,学生会把书中弘扬和推崇的道德境界作为自己的一种自觉追求目标,这种内化的道德教育气力是其他方式难以企及的。语文课外活动完善了学生的人格,丰富他们的人生底蕴,引导他们走向积极健康的人生之路。
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是一个对学生进行祖国语言文字学习的同时,进行心灵净化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只要勇于探讨,重视文道结合,有机地渗透思想教育,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和情操陶冶为一炉,就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就可以使德育之花在语文教学中自然盛开,处处绽放!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
(3)教育部高校学习推荐《教育论述》,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