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和误区

更新时间:2024-04-11 点赞:4153 浏览:10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4.掌握学生对知识的反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对于学生的回答,不能仅给予“对”或“错”的回答,而要启发学生反思其思索不足时的思维过程,以中发现学生思维过程中的缺陷,然后给予恰如其分的指正。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发现自己的不足所在,以而加以即时的有针对性的修正,避免同样的错误再次发生。同时,对于学生在思索不足时有意识地运用科学的思维策略的倾向,要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良好思维习惯的养成。

三、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是在对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法的深刻批判背景下产生的,在教学探讨和实践中取得了很多成果。然而启发式教学法,更主要的是作为一种教学思想,在实际运用中,还没有一套固定的方式可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一些不足。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以结果为中心的启发。这种启发法的特点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具体的不足,教师头脑中先有了一个答案,然后通过启发式提问,提出一个一个的不足,一步步引导学生向预设好的结果逼近,直到把这个结果问出来。这样做的直接后果就是使学生形成对教师提问的依靠,即教师向他提问他就会回答,离开教师的提问他就不会思索。那么针对传统启发式教学的弱点,应该怎样进行改善呢?启发式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问出一个标准答案,应该教学生学会思索,提问要指向思索过程和思索策略。

1.结果启发式的误区

传统的启发式教学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看做是一种结果启发式。即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某个特定的不足,教师的头脑中已经有了正确答案,而学生头脑中还没有,于是教师就通过一系列的不足,千方百计地把正确答案问出来,自以为用的是启发式教学法。
这种“结果启发式”忽略了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一重要因素,固然能使学生印象深刻,但势必造成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对于较复杂的不足,学生往往难以深入理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学生往往会产生对老师提问的依靠,即老师提问他就会答,离开老师提问他就不会答。

2.“提问”即是启发的误区

启发式教学法进展至今,仍有一些教师只将其简单理解为提问,不管不足简单与否,课堂提问都是每节课的惯例,盲目地以为“提问”才是真正的启发。实在,这种情形也可归入结果启发式教学法的大范畴,在此将之细化了。
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常常这样提问:“这篇文章可以分为几段啊?”提问甲同学,甲回答:“分为六段。”语文老师摇摇头,说:“有没有同学有不同意见?”乙同学说:“分四段。”老师仍摇头,这时大家一起回答:“分五段。”老师兴奋了:“完全正确。”这是“提问即是启发式教学法”的误区。

3.少讲多练的误区

有很多人把启发式教学法理解为“少讲多练”,甚至有很多教师每堂课都按一定的时间比例来划分“讲”与“练”,以为教师一堂课讲到底,没有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做练习,就以为这是“满堂灌”。是不是“灌”,客观地说,衡量的标准是看学生有没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要启发有方,诱导得法,就能符合学生实际,创设出一个不足思维情境,即使一堂课讲四十五分钟,也是好的策略;反之,只灌了二十分钟,后面做了二十五分钟的练习,那也是形式上的练,不过是灌的延续。
四、结语
在语文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能发散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推动教学论文学生积极思维,让学天生为认知的主体。
参考文献:
[1]石柏兴.探讨性学习的探讨与实践.华中师范大学,2003.
[2]王琳.启发式教学中的情感不足.西北师院学报,1984,1.
[3]章建跃.略论启发式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数学通讯,1992,6.
[4]魏景伦.点睛显旨赏心悦目.四川师大学报,1987,6.
[5]刘敏,罗文兴.浅谈数学课教学的启发式.中学教学探讨,1993,7.
[6]林崇德.进展心理学.人民出版社,1999,4.
[7]金一鸣.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8]黄济,劳凯声,檀传宝.小学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7.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