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语感

更新时间:2024-02-15 点赞:31741 浏览:14577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语文老师都应该知道,学生学习母语语感十分重要。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对于学生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与进展有着重要的作用。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已不再以系统的语言知识和语法规则入手,而侧重于对语文材料的积累、感悟,培养良好的语感。
我们知道,学生语感的培养需要进行长期有效的练习。其过程就是操纵和重复,通过这样的过程让学生能感知语言之神妙,洞察语言之精华,把握语言之理趣,达到对语言文字的默契和领悟。那么,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语感?笔者谈一些拙见:

一、引导学生勤于读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是思的凭借,是悟的条件,是说的准备,是写的基础。要内化语言,首先要加强读的练习。”以读为本是培养小学生语感的基本条件。

二、养成阅读思索习惯

“良好的语感能力得之于良好的思维品质,良好的思维品质就是思索能力。”小学生的思维品质正处于进展阶段,其特点是:不善于全面看不足,不善于联系看不足,不善于熟悉事物的本质,更不善于创造性地浅析。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着力培养和引导学生的思维,努力让学生的思维融于阅读中,让学生自己去感受语言的不同。
例如,《丰碑》一课语言朴素、感情浓郁,是歌颂军需处长至公无私的课文。学生熟读课文后都有自己的感受,而我在授课过程中,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
师:请同学们仔细回想,觉得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位红军的军需处长因衣服过于单薄被严寒冻死的感人事迹。
生:我知道,讲的是一个对战士无比关怀的将军和把生的希望留给战士的军需处长。
师:同学们都很棒,看来大家都很喜欢这篇文章,那你们想不想更进一步去感受文章呢?
通过阅读课文中对军需处长死时的动作、神态、穿着的描写,引起学生对课文人物的关注,以而以课文关键人物的“情”导出学生的“情”。在“导”这一环节中,我们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让学生在导读中感悟、质疑、实现、掌握,推动教学论文学生自悟自得,深刻感受、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中要善于想象

在指导学生进行朗读时,要帮助学生凭借想象走进作品所描述的那个看得见、摸得着、能闻其味、听其声、辨其色的活生生的具体世界,并用形象思维去感受语言文字的意蕴情感。

四、朗读时要带有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就是要入情入境,让主体的思想感情与文章融为一体,细细品味,体味文章的气韵和语言美。中国的文艺创作历来特别讲究一个“情”字,“情动而辞发”、“为情造文”等等阐述都表明“情”是“文”的命根子。小语教材正是“情景交融”的产物,而小学生更是情感尤物。只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感觉、去体验,加之学生个性化的朗读,学生情感的波纹就会涌动起来。如指导朗读《小珊迪》中男孩卖火柴时的语言,就要根据课文中男孩语言的变化,感受男孩急于卖出火柴的迫切心情,感受这个可怜的小男孩饱受饥寒的处境。通过指导,学生的感情沉浸在这催人泪下的气氛中,仿佛一个衣衫褴褛、骨瘦如柴的男孩就站在自己眼前,对小珊迪的同情油然而生。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话说,就是要“反复吟咏,仔细揣摩,不但要弄懂每字每句的确切作用,还要推敲出全篇的气势、声音、节奏,使它沉浸到自己的心胸和筋肉”。

五、阅读中学会品味

一篇优秀文章中人物形象的确定、作品意境的深邃、景物描写的形象都源自文字表达的贴切、形象。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对重要的字义、文句甚至修辞策略进行比较、归纳,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品味、归纳、比较、概括的习惯,其语感是不难培养出来的。
例如,《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开始由学生自由地朗读全文,再由教师要求学生重点对前三自然段进行重复朗读。学生朗读后,并不难悟出其中的意境。作者在文章中描写映山红“无论花朵和叶子,都比盆栽的杜鹃显得精神”,细细品味“精神”一词,原本用于写人的精神情况教学论文,本文中却用于描写花,作者的创作手法既有“赏花”之举,又有“喻己之情”。推敲“精神”一词的妙用,可以领悟作者的心声。再写“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音调”。这两句,说明了溪流与洞有着直接关联,文章中“迎”字的出现,点明了水流的方向与作者行进的方向。“溪声时时变换音调”一句描写的是溪流,却说出了双龙洞四周迷人的环境。通过“读”捉住文章重点的句、段或难点,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在读中推敲语句,在品味中领略作者遣词造句的妙用,感受语言的正确性和韵律美,不仅能使学生学到优美的语言,还能增加语言鉴赏能力。

六、养成积累的习惯

语感的培养本身离不开大量的语言材料。小语教材中的课文多出自名家之笔,文质兼美,加之小学生记忆力强,因此,对于课文中的出断,教师可要求学生反复地欣赏,读出其中的韵味,体验其中的美妙,直至背诵,让学生积累大量的佳词妙句、精美篇章,不断充实其语言库存,并以积累中进一步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悟出表达策略的精巧。特别是对相同主旨,相同事物的不同表达形式,更能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对语言的把握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