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传统文化经典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践

更新时间:2024-03-27 点赞:6669 浏览:219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3.总结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传统文化经典的学习,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夸大了一个实践性。如何才能让平铺直叙甚至有些遥远严肃的传统文化经典生动起来呢?多年以来,关于传统文化的学习多是书本上的平面教学,面对实践性极强的经典文化,这样的学习显然是过于迂腐的。语文课的努力目标正是让潜伏于生活中的传统文化浮现出来,通过亲身介入活动,让我们的文字能够站立起来。比如说,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于“和”,无论是“天人合一”还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无不体现着一个“和为贵”的观念,那么怎样将这样一个理念教授给学生?难道仅仅靠几篇文献吗?这样的语文课显然是不行的,所以,要想真正的让学生们熟悉、了解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实践一定是第一位的。

三、实地听课、授课

1.听课
为了更好地了解语文课中如何教授传统文化经典知识,我们选择了《寡人之于国》这一课,进行听课学习。我们看到,课堂中,老师确实是按照他前文所说的课程设计案例,对于文本的讲解只占了总体课程中很少的一部分,只是将学生们应该知道的古文字知识教授给学生。而后,老师以这篇文章,引到了孟子的政治理想,进而是孟子的总体思想。最后,老师讲到了孟子的“四端”说,而后说明了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并与西方的“原罪”进行比较,融古今中外于一体。最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分组讨论,搜集古今中可以体现西方原罪和中国人四端说的文化事实。
这次课中,我们亲身看到了何为实践第一,何为思想引导,何为亲身介入。而对于这样的课程学习,相对于浅显地讲一些基本的书本知识,孟子思想就要深刻有价值得多。
2.授课
根据前期所调查的结果,学生老师们的意见,设计了两次授课实践。一堂课,是关于学生们提出的可以学习初中部开设的“文化行——华夏传统礼节聪明”这门选修课,我们给学生们上了一堂传统礼节课,主要讲解中国文化传统中的“礼”;第二堂课是关于唐诗的实践课。
第一堂课中,我们引导学生大致了解了中国传统的“礼”文化,并且以“投壶礼”为例,让同学们穿上汉服,亲生介入到“投壶”活动中来,并且通过“投壶”来了解中国的体育文化精神,以比较古希腊的西方体育文化精神,进而看出中西文化之差别;
第二堂课中,我们教给学生李白的《月下独酌》。首先,让学生们,自己读诗,品味,然后分组发言,只要是关于这首古诗的任何的想法见解都可,以期最大限度的让学生们发散思维。然后,讲解诗人李白,告诉学生们,古人的诗歌是其“志”的最直接的体现,因此要想学好一首古诗,最重要的不是字词,而是诗人的一生和自己的诵读,以此来告诉学生们怎样学古诗。最后,我们讲解了最基本的诗歌格律策略,以平仄、押韵、对偶三个方面讲解,让学生们学着自己做一首古诗。
课后,我们采访学生,大多数学生表示,这样的实践与知识相结合的语文课才是他们所想要的;而且,在课上,他们可以尽情地去思索,这个时候,才能有思维的乐趣。“投壶”新鲜而且有趣,但是在玩中,又能感受传统礼乐文化的精神;作诗,以期以为这个离自己很遥远,实在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知识后,我也是可以作诗的,一下子觉得经典文化里自己很近,很亲切。
四、总结
经过教材探讨、采访学生、实地听课和授课后,我们对于中学语文如何实践传统文化经典的近况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且知道了学生们和一线教师们对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的想法和期望。教材上,学生和老师们普遍反映其影响不大,语文书的作用并没有发挥大极致,这点不足,笔者以为可以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中,加入采访教材编写者这个内容,以期了解编写组的思路,来更好地回答教师和学生们的疑虑。在实地采访中,我们发现,学生们对于该中学老师的授课是非常满足的,他们以为,这个课堂给了他们足够的思索空间,让他们有机会介入实践活动。而老师们,更重视地也是实践和思维练习,因此可以说,该中学的语文课堂对于经典文化的教育是很有效率和鉴戒性的。第三,我们在听课后作进行了授课实践,在设计的两堂课中,学生们都能很好地介入进来,并且表示收获很大。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践传统经典文化,实践很重要,是排在第一位的;而后就是,思维水平的练习,价值观的确立也是老师和学生们所最看重的。
作者先容
林思宏,(1991年1月),性别:女,籍贯:黑龙江省大庆市,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2008级本科生,专业:汉语言文学。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