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更新时间:2024-03-26 点赞:3399 浏览:908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一种精神上的陶冶和感染。艺术作品的审美作用在艺术的诸功能中所处的核心地位,使得审美教育在学科学习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语文学科特有的众多的艺术意向是审美教育的源泉,它们布满了美的感染力,能使学生的情操得到陶冶,灵魂得到净化,以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辨别真善美、假恶丑的能力。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审美教育呢?

一、反复诵读,领会语言美

每篇课文几乎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它使读者感受到美的教育:流畅、凝练、生动形象以及正确等等。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领会课文的语言美,使他们在接触语文之初就受到审美的教育。学生通过读杜甫的《春望》,以文字的符号形式中感受到古典诗词内在的音韵美、整洁的形式美,仅以其形式符号这一层看,就有不可替代的效果,学生在朗读之中也能感受到诗人为国为民而愁苦的心情。朗读《海燕》的时候,学生往往会随着海燕一次又一次的振翅而激荡起无穷的热情,以海燕那“黑色闪电”的不屈形象中,感受到海燕顽强的战斗精神以及对无产阶级革命的深切呼唤。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学生将会以这些语言符号中看到真善美与假恶丑,并以意象中看到作者隐含的价值倾向而受到审美的教育。

二、体味意境美,提高自身修养

意境,是中国古典艺术中至高的境界,是一种超越时空、富有形而上本体意味的境界。艺术作品正是通过深邃的意境,以引起读者审美情操的共鸣。教师只有引导学生以作品体现出的意象中感受美的意境,使学生不仅身临其境,而且心入其境,才能受到优美画面以及其蕴含的崇高情怀的熏陶和感染。让学生悟出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这也是语文教学审美教育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例如,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教师就要引导学生领会渗透于艺术意象中强烈的主观色彩、体现出的悠远意境,体验到一种超尘脱俗的审美心境、情趣,以而忘掉自己现时现地的处境,纯化、净化自己的心灵并使之升华,像作者“物我化一”一样地与作者而“化一”,获得思想的启迪,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通过对一个又一个美的意象的审美,可以使他们以作品的形式符号层走进作品的意象世界层,进而融入意境超越层,感受到其美无穷的神韵,获得自己对作品的感悟,以而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品味人物,树立崇高品质

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这种“寓教于乐”的原则实际上就是美育和德育统一的结果。他以为:“一首歌仅仅是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按照作者愿望左右读者的心灵。”而教材所选课文中壮丽的、尊严的、崇高的形象使人心胸旷达、志存高远,当学生以崇敬之心注视这些榜样时,心灵得到了一次次的洗礼,年轻的、正在成熟的灵魂得以提升。因此,教师要适时地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这些现象渗透审美教育,给学生以美的指引,并作出正确的审美评价。
例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以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良好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得失,并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又如学习《藤野先生》,要让学生感受到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强烈爱国热情,以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正是有了屈原、范仲淹、鲁迅、保尔、贝多芬等一系列具有崇高品质的形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学生才在他们人格魅力的感召下,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跋涉、不断进取。假如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这些形象的教育作用,而只是以文章的角度(指除去审美作用之外的部分)进行教学工作,那么语文学科的审美功能、人文精神就无以体现,学生就不会更好地前进、超越、追求那些闪烁人类光辉的伟大和美。

四、言传身教,感染学生

教师是撒播美的使者、语文课的形象大使。教师的言谈举止、表情、衣饰无不影响着学生的个性、爱好,甚至会是学生模仿的对象。一个语言粗俗、表情呆板、缺乏幽默的语文教师会使学生对文学美好形象产生厌恶之情;而一位自然清新、面带微笑、谈吐优雅的教师会使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合适的比较点,“见贤思齐”,“择其善者而以之”,以而在学习和生活中树立起崇高的品质。
责任编辑黄日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