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加强说话练习

更新时间:2024-01-14 点赞:24505 浏览:10955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吕淑湘先生说:“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吕淑湘论语文教学》第5页)。如何才能使学生切实掌握“语文”这个工具,看来只有以练习为主。任何一项技能的形成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践,尤其是语言技能,更需要大量、反复的练习。
在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笔者就如何培养初中学生的说话能力进行了一些尝试,现简述于后:
(1)利用课前5分钟演讲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具体做法是利用每节语文课前5分钟的时间安排一名学生到台上讲述他所知道的奇闻轶事、名人名言、成语典故、神话传说、寓言故事或谈“理想”、谈“奋斗”、讲“道德”、讲“纪律”、感悟人生、体验生活中的苦与乐……演讲的要求由宽到严,以最初朗读书报上的范文佳作到自己作文自己读,直至最后能脱稿演讲。这样长期坚持,收效甚佳。
课前演讲,给学生提供了一个锻炼和展示自己的平台。由于是轮流上台,让那些平时不喜欢说话的同学也有了说话的机会,这样的练习多了,口语表达能力也就自然提高了。
在登台演讲之前,每个学生都希望能发挥出自己的最高水平,他们以选择材料到写作成文以及在台上的说话、表情、动作等设计,都要事先进行充分的准备,都想尽最大的努力展示自己的演讲才能。每次演讲结束后,笔者还要求其他学生针对演讲者的演讲情况进行点评,指出演讲者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既让学生能学到别人的优点,也能帮助他人发现有着的不足,真正做到了上风互补。
由于是采取轮流上台演讲的形式,一轮完毕,再来二轮,轮到的同学上台之前都要精心准备,努力使自己不至于在老师和同学眼前献丑。然而在演讲中又难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疏漏与不足,经过老师或同学的认真点评,处于如此特殊境地的学生自然受益匪浅。在下一轮上台时,会不断总结上一次的得失,努力讲得比前一次更好,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内驱力”,迫使自己去认真准备,这次的演讲一定会比上一次更加成功。
这样的练习形式无论对上台演讲的学生还是在下面听讲的学生都是一种推动教学论文,给学生创造了一个相互学习,相互提高的机会,增强了全体同学对演讲水平的鉴别力;同时也促使学生下来进行广泛的阅读,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对学生语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说话锻炼。学了《鱼我所欲也》,就“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得兼”的说法,要求学生以《鱼和熊掌二者是否可以得兼》为题进行辩论,锻炼学生的思辩力;学了《〈论语〉六则》,要求学生和作者进行对话,进一步了解古代智者的思想和聪明;学了《两弹元勋邓稼先》,要求学生谈谈读后的感受,学习老一辈科学家为了祖国的强盛不惜牺牲一切的精神;学了《包拯》,要求学生站在包拯的角度,以答记者问的形式来感受包拯的做人准则,深切地感受包拯历经千百年的风雨而永不褪色的人格魅力……通过这些形式,既加强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面的练习,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恰到好处地对学生的体现进行有效的评价,会使学生的认知过程更和谐。认知心理学以为:人是通过感觉、留意、记忆、语言、思维和推理等心理活动过程,对信息进行加工、简约、转换而成为知识与经验来解决所面对的不足的。教师必须探讨学生的认知规律,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要考虑知识传授与学生认知过程的联系,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及时调节好这种联系,特别是学生在课堂认知发生偏差或疑惑时,更需要教师运用即时评价,进行必要的课堂引导,纠正学生的认知方向,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以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学了《愚公移山》后,有同学说愚公的确不聪明,他以为要有效避免大山的阻塞,把家搬出去不就完了吗,何必要去移山呢?
针对这一不足,笔者先让学生进行讨论,教师相机点拨,让学生在讨论中超越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主观感受,逐步明白这篇寓言要告诉我们的是人定胜天的思想,是对敢于和困难作斗争精神的传承,不要仅停留在是“智”还是“愚”的层次上。
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讨论,学生懂得了考虑不足的正确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为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打下了基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