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高中语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3-29 点赞:10089 浏览:360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新课改夸大,高中语文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全面进展和终身进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所以,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使学生以主动进取的精神去探讨知识、获取知识,以开放、合作的方式去运用新知识,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那么,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培养他们学习的能力呢?下面我就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创设利于自主、合作学习的心理空间

我们不难发现,多数学生学习的热情伴随年龄的增加而减弱。浅析理由最主要的不在于课程任务大,而在于教学的限制太多,弄得学生不能说、不会说、不敢说。难怪叶圣陶先生感慨:有的学生以小学至中学十几年竟然连一句完整的话也不会说、不会写。因此,要打破这种僵局就得给学生以自主、合作的空间。

1.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

“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自主探究的实施是以、宽松、和谐的师生联系为基础的,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同等地看待学生,用温和的语气交谈,用亲切的目光注视,使课堂布满“爱”的气氛。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介入到“探究、尝试”中来。
师生情感融洽,才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才能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所以有人说:“一个人获取成功靠的是‘三分智商,七分情商’。”

2.激励质疑的精神

孟子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陶行知先生也指出:创造始于不足。这都是提倡要有怀疑的精神,由于真正的知识就在怀疑处。
教师要练习学生经常设问,提倡学生对所有课文养成“四问”的习惯即①写了什么?②怎样写?③为什么这样写?④能写得更好一些吗?“小思则小疑,大思则大疑,不思则不疑。”也正如教育家顾名远先生所言“不会提不足的学生不是学习好的学生”。学习中只有大胆地质疑、提问,学生的主体意识才得以进展。每节课都要重视不足的提出,鼓励养成好问的习惯。教师面对学生的每一次质疑,都要赐与充分地肯定,并激励他们进一步地思索;实在,不足意识是主体意识的一个突出方面。我们教师只有持之以恒这样做,才有可能使学生遇事肯动脑筋,有自己的观点和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3.欣赏个性化的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观点,即“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那些布满个性、革新教学论文性的观点,即使有着某些不足,我们也应该用欣赏的态度去接受,而不是挖苦嘲讽。例如曹禺的话剧《雷雨》,有的学生以为周朴园是忠于爱情的,他一直深深地爱着侍萍。以而引发学生思索,在学生的争论回答中我们不丢脸出周朴园冷酷、虚伪、残忍、奸诈的丑恶嘴脸。在不足的争论过程中,这个学生的熟悉也得以提升。
实在,课堂上教师一个亲切的眼神,一丝会心的微笑,一句欣赏的话语,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相反,冷嘲热讽只会让学生那一点点说话的勇气丧失殆尽。

二、组织体现自主合作的学习流程

新课标明确提出,学生才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着和推动教学论文着。

1.课前巧妙布置预习任务,激发自主与合作的积极性

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按照任务型的办法围绕即将学到的新内容,布置课前预习的任务,以引导、督促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例如在教学舒婷的《致橡树》之前,我给出六个预习任务:①先容作者,②什么是朦胧诗(产生的时间、背景、诗歌的特点、代表作家及作品),③这首诗歌的主要内容,④体现手法,⑤这是一首爱国诗,还是爱情诗?请说明理由。⑥请收集爱情名句警句。全班59人自由组合成六个小组,各小组人数大致相同,每个小组自愿承担其中一个具体的任务,通过上图书馆或在校园网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在自主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后,就在组内展示、交流,同时提出自己碰到的疑难不足,由组长归类。
上新课时,不同小组选拔出的多个主持人逐一上讲台前,向全班同学展示收集到的资料、图片等,辅以讲解词,演示结束后,大家一起评选出最佳主持人、最佳讲解词,课前预习时的成果在课堂上得以公然展示,并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共同肯定,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积极性。

2.课堂上巧妙提问,注重培养自主与合作的思维习惯

一般情况下,合作学习旨在通过讨论,互相启发,达到上风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不足的目的;但是,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独立自主学习的基础之上,要介入探究、讨论,必须要有自己的见解和认知能力,而个体的独立思索是无法由别人或小组来代替的,只有在学生自己思索到一定的程度展开讨论,才有可能出现一点即通、恍然大悟的效果。因此,在组织学生介入讨论或探究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一定的独立学习思索的机会。
由于有了课前的预习,课堂上学习的内容是学生课前预习时所产生的疑难不足。这样,教学目标清楚,课堂讨论更大胆积极;教师适时点拨,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例如在教学莫泊桑的《项链》时,我提出不足:你喜欢主人公玛蒂尔德这个人物吗?你以为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觉得她能过上幸福的生活吗?然后学生讨论,再选出类似正、反方代表分别发言。让学生在解决不足的过程中思想得到交流、能力得到提升,让学生在陈述观点时人格魅力得到展示。这种在学生自主学习基础上的讨论、合作、发言显得更热烈和更有针对性。

3.课后温习,拓展不足,自主与合作相结合,达到创造性的目的

引导学生课后温习,应侧重于对已学内容的浅析与综合,甚至是运用,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制温习卡片,对文章的改写或缩写练习等达到温习巩固的目的。课后温习的过程,应是一个归纳的过程,是咀嚼和消化的过程。例如,在学完文言课文单元后,我要求学生归纳文言特殊句式,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才制成小卡片。这类综合性较强的习题,自主练习后能合作,归纳得就比较全面,效果会更好。由于是对文言知识中涉及到的判定句式、倒装句式(包括主谓倒装、宾语提前、定语后置、状语后置)、被动句式、省略句式(包括省主语、省谓语、省宾语、介词省略)等逐一进行分类归纳并举例说明,每类句式列得越具体温习巩固的效果就越好;另外,还要求学生尽量举一些现代汉语中的实例,如“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是主谓倒装句,并且能够扼要教育论文说说这种句式的表达效果。

三、积极开辟第二课堂,进一步拓展自主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真正的语文课堂教学是思想的交流、人格的感召、灵感的迸发。课堂的四十五分钟有时很难完成某项讨论或就某个观点拓展开去,这就需要课后的追踪练习,这种追踪练习是在学生自主性地期待心理下开展的,是课堂的延伸,是能力落实的重要环节。例如学了杂文《我若为王》,联想到今天为王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若有权、有钱后会怎么做?这样拓展开来,写成的文章就可见仁见智;这种自主性的练习开拓了学生的大胆思维,对他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另外,文章完成后组织学生评改作文,并把优秀习作上送到学校、市里甚至是自治区级的征文比赛,互相取长补短,培养合作精神,也极大地刺激了学生参加语文课外活动的积极性。
所以,语文教师要尽可能创造机会,开辟一些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享受乐趣的活动课堂。这种活动需要
实在,语文课外活动可以是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的设置可按月进行,每月一次。内容形式完全由学生确定,这样可以避免形式上的单调、内容上的不切实际。形式上可以有写作、演讲、讨论、朗诵等,内容可以包括文化、艺术、体育、卫生、环境等方面。
高中学生固然处于身心进展的关键时期,但家庭、学校乃至社会上发生的很多事情,都会引起他们的关注,叩击他们的心弦,他们已有自己的观点。活动课的开辟,正是给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与合作性创造了条件。
俗话说:“生活有多宽,语文的天地就有多大。”活动课联系着课内与课外,帮学生建立了大语文的学习观念。
现在,高中语文教学普遍有着这种熟悉,即语文水平高的学生不完全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自学的结果。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在科技信息迅猛进展的今天,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去学、合作而学。
总之,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良好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要通过教师不断指导,长期熏陶,不断反思、校正,才能逐步走向成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