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

更新时间:2024-01-26 点赞:6583 浏览:225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中图分类号:G62

3.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09)05-117-01

重分折、轻积累,重理性、轻诵读,重方式、轻个性,是当前语文教学有着的突出弊端。语文课堂很少有学生的琅琅书声,而是充斥着繁琐的理性浅析,常常陷入“思而不读”的怪圈。对于文章形式的浅析可谓具体详尽,对于文章的内容却没有几篇入心入骨的浅析。这种重讲轻读的结果如何呢?学生的语言贫乏,句式单调,结构程式化几乎成了作文的通病。形式上的条分缕析,使学生失去了一份在诵读中唤起生活体验、引发联想和想像的“读”书之乐。造成这些理由是多方面的:一是“应试教育”迫使教师不得不追求知识点的落实,把完整的课文内容变为印证知识点的语言片断;二是对于启发式教学的误解,课堂上的问来问去,导致思维练习和语言积累一手硬一手软;三是现行教材本身要求背诵的篇目少。试想,离开了丰富的语言积累,缺乏对语言运用经验的感悟,没有充分的个性培养,怎么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达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便是缺少语言之“米”。固然教师在课堂上反复传授的做饭策略,学生也铭记在心,并且对“蒸饭”、“煮饭”、“炒饭”也能说长道短,但他们仍然是无法作成可口的饭来。看来,语文教学的基础环节,便是先帮学生找“米”。这“米”在何处?在于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真正把古今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由此可见,语言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假如没有语言积累作为基础,想提高语文能力完全是空中楼阁。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语言积累和运用能力,既教学生以“炊”,更授学生以“米”。

一、在平时的教学中强化熟读背诵,在诵中积累语言

语文教学要抓语言,语言教学要抓语感,语感教学要抓诵读。汉语词汇丰富,运用灵活,要使自己对语言的运用不假思索、得心应手,必须对语言文字作千百次的重复,才能使语言文字的规律、含义、情味等在头脑中固定下来,使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形成牢靠的联系系统。熟读和背诵便是完成语言强化的必由之路。强化诵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已被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完全证实。古人为学,无一例外要求学生诵读如流。背诵成为语文教学中最基础的“硬件”。凭着这种略带强制性的教学手段,学生受到了古圣先贤思想的熏陶、道德的感悟、聪明的启迪和情感的滋润,尤其他们趁着记忆力旺盛的少年时光广读多背,积累了一笔终身受用的语文财富。清代黄宗羲在《论文管见》中说:“要使古今体式,无不备于胸,始不被题目所压倒……余尝见小儿搏泥为铳,击之石上,铿然有声,泥多者声宏。若以一小丸为之,总使能响,其声几何?此古人所以读万卷书也。”所谓“备于胸中”,就是要将纸上文章变为“心上文章”。“心上文章”积累多了,死的语言材料就会慢慢地转化为活的语言能力。朱光潜先生在《我怎样学国文谈起》一文中,回忆了他诵读古文后的感受:“头脑里甚至筋肉里都浸润下那一套架子,那一套腔调和那一套用词造句的姿态,等你下笔一摇,那些‘骨力’、‘神韵’就自然而然地来了。”这不正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生动写照吗?这种读书策略看起来非常笨拙落后,实在,这正是符合汉语特点的教学的高妙之处。很多专家都痛心于语文课堂很少听到琅琅书声,一些范文佳作,固然语文老师二、三课时口干舌燥地讲析,但学生中难以将课文熟读一遍的大有人在。我们夸大熟读背诵,就是要学生不能浅尝辄止,而是应把握实质,将范文中的语句化为己有。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就现有教材增加一些熟读背诵的课文或片断。巴金先生说过:“现在有两百多篇文章在我的脑海里面了,固然我对其中任何一篇都没有好好地探讨过,但是这么多具体的东西至少可以使我明白所谓‘文章’究竟是怎么回事。”巴金先生的话给我们的启发是很深的。

二、扩大课外阅读,在读中积累语言

《课程标准》对于7-9年级阅读要求是:“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课标》非常重视扩大学生的课外阅读,夸大在读中积累语言。
所谓“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少’字的含义有二:一是读的少,二是记住的少。所以说话作文时便没词了。假如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永日久,待到自己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可现今中学生课外阅读大多已徒有其名了,他们整天被练习压得抬不起头来,很少有学生光顾阅览室,报廊、报架也如同虚设,这样的现实,极大限制了中学生的语言积累。很多文字上有所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年时期博览群书,即便是班上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由于,只有“博览”才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且,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基于此,中学阶段能否以每周语文课中大胆划出一两节课作为阅读课呢?同样,语文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多作些课外阅读讲座,刺激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使他们感到课外阅读如同吃饭、睡觉,不可缺少。当然,中学生的课外阅读不可能有过多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能拜读大部的文学名著,只能见缝插针,只能选择短小精悍的读物,这就要求语文教师精心指导,比如先容课外读物、指导课外阅读笔记的写法、组织课外阅读交流比赛等等。

三、增加作文密度,以写作中积累语言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熟读背诵是通过语言的输入增加大脑皮层的语言信息,作文练习是则是调动大脑中的语言信息来刺激大脑皮层之间的信息回忆、交流、筛选,以而达到巩固、运用语言的目的。因此,作文是更高层次的积累语言。要使大脑内语言信息系统灵活自如运行,必须加大语言周转的密度。一者,加大密度并不是违背规律,恰恰相反,而应循序渐进,由易到难,重点反复,难点强化;二者,加大密度并不是加重负担,教师必须冲破传统的教学思路,以繁琐的精批细改中走出来,在设计、练习和讲解作文上花力气。可以口头与书面相结合,可以分步练、集中练,可以教师评、学生评,灵活多样,不拘一格。学生在不断运用语言中,激活自身的浯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词汇,不断丰富自身语言。
诵读、博览、作文三管齐下,都以语言积累为轴心,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语言之“米”源充足,加之教师精心指点,何愁学生做不出美妙可口的语文“饭菜”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