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看中学语文教学

更新时间:2024-02-04 点赞:13862 浏览:505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初中语文课要正确定位,课堂教学要有能够感动人心、心灵共颤的地方,要重视处理好“预设”和“天生”的联系,同时,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显缺失,值得我们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深思。
【关键词】语文报杯中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1)01-0082-02
“语文报杯”是全国中语会与语文报社联手举办的一项大型语文活动,是全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品牌赛事。笔者有幸参加了第七届“语文报杯”全国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的听课学习,收获颇丰。本次大赛选手由来自全国各省市推荐的18位初中语文教师和15位高中语文教师组成,评委皆由全国着名语文教育专家构成。三天时间,我们一共听了18节课,包括13节初中语文课、4节高中语文课和1节由全国着名语文教育专家余映潮先生执教的名师示范课——读报指导课,听取了陕西师范大学畅广元教授带来的“名师大讲堂”——《以文化学的视角看语文阅读教学》,观赏了“语文报杯”原创多媒体课件大赛优秀课件展示。
本届大赛展示了现代文阅读、文言文阅读、写作指导课、读报指导课等各种课型。选手们扎实的语文教学功底、精准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灵活巧妙的教学引导和节奏制约教学论文、圆润独到的学法指导、一丝不苟的教学细节处理、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序开展、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多媒体课件的恰当运用等等,都给我们带来线人一新的感受,收获很大。专家们的现场点评更是出色精到,畅广元教授的报告深入浅出,使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一些遗存不足的熟悉豁然开朗,给我们今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也启发了我们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深入思索。笔者将择其要阐述如下:
一初中语文课要正确定位
大赛评委、现场点评专家、浙江语文名师褚树荣在做点评时指出:初中语文教学,对象决定任务,学科决定目标,活动决定对策和内容。针对初中学生,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语文学习策略的培养、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语文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语文基础的积累;针对语文学科,教学要把文本精读、语言品味、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作为主要目标;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要求教学策略灵活多样,教学语言丝丝入扣。同时,中学语文教学要更加注重学生主体精神的培养,注重知识内化方式的更新,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二课堂教学要有能够感动人心,心灵共颤的地方
语文阅读的效果如何,取决于是否找到读者和作者心灵共颤的地方;语文阅读教学的效果如何,则取决于使这种心灵共颤最大化的程度。本次大赛中,四川成都七中育才学校的王晓霞老师在执教《满井游记》时捉住满井春色之美展开研读与讨论,并联系王观的诗和朱自清的散文领略“景美”和“情美”,进而讨论“写出如此美文的袁宏道是一个怎样的人”,就找到了这种“心灵共颤”,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研读课文的兴趣。上海的曹刚老师在执教《信客》时,引导学生反复朗读体现信客心理的典型语句:“这条路越来越凶险,我已经撑持不了。”杭州高级中学的徐涛老师和长沙雅礼中学的王良老师分别在执教高中课文《祭十二郎文》和《陈情表》中饱含感情的示范朗读使台上台下的学生和老师潸然泪下,就是将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如此等等,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阅读和探究的积极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语文阅读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读”,读中感知,读中审美,读中传情,在师生共读中才能真正达成师生与作品作者的“心灵共颤”,也只有这种“心灵共颤”的最大化,才能将课堂教学的效率最大化。
三课堂教学要重视处理好“预设”和“天生”的联系
近几年,随着课程革新教学论文的深入开展,语文界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要构建“和谐课堂”、“本真课堂”、“三生课堂”(即生活、生态、生命课堂)的口号,要重视处理好“预设”和“天生”的联系,评委专家、成都市中语专委会理事长、四川省中语专委会学术委员王必成先生在现场点评中也进行了夸大。但是,以本次大赛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方面是为了活动而设计活动,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的朗读教学中抛开了对诗人处境和故事情境的把握,仅以情感上讨论语调、语速、重音,就失去了朗读体现的活水之源;另一方面,不足答案的设定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如《亲爱的爸爸妈妈》的教学中对文脉和主旨的概括。还有对既定教学目标的急于达成,弱化了对文本的深入解读和感悟,忽视了学生由体验、感悟才能上升为熟悉的规律,如《满井游记》中对写景状物四个特点的浅析,《台阶》中对父亲形象的理解,都体现了急功近利的思想。畅广元教授夸大:在各环节的构想中要把知识内化作为出发点。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内在需求,适当具体有效的引导,将学生对文本的阅读和感知作为一切教学目标达成的必要途径,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在充分阅读中增强体验,而教师要做的,则是运用教学聪明,帮助和引导学生由体验上升为认知。这样才是“本真课堂”,也只有基于这种熟悉,才能正确处理好课堂教学中“预设”和“天生”的联系。
四初中语文教学与高中语文教学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显缺失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能割裂和分离。其中工具性是基础,人文性是主导价值取向,工具性主导了研习的重点,而人文性是决定学生学习兴趣和形成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两者不可偏废。在我们所听的这些课中,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相比,在人文性方面明显缺失。这当然有当前教材课文和教学对象认知水平的客观限制,但主要还在于教师,主要体现在教师文学文化素养的不足和教学设计的缺陷上。如《亲爱的爸爸妈妈》中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文化的回顾,《台阶》和《信客》中对新旧社会生活比较及文化心理差别的挖掘,《再塑声明》中对生命厚重的深入思索,《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对文人愁思的深入解读等等,都有很多可以提升的空间。语文课不能仅仅靠引入几句诗文、了解一点历史背景、做一点古今对照、渗透一点德育内容就以为是体现了语文的人文性,要有能够拓展思维、增强感悟、启发心智的深层而具体的东西真正产生的“心灵共颤”,才能真正有效地主导价值取向,否则就会流于形式、过于肤浅了。
在这样高水平的赛事中,这种现象如此突出,也足以说明这种现象具有相当的普遍性,这有可能是导致时下初中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降低的一个重要理由,值得我们所有的初中语文教师深思。
〔责任编辑:王以富〕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