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教学布满人文乐趣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5302 浏览:1916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阅读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而这种对话实质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可以以多方面、多角度、多途径去思索不足,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扩展学生的视野。而以写作的角度来看,教学的本质实际上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让学生能用规范的语言把自己心中所想完整地表达出来,而阅读教学是写作教学的条件。因此,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是相辅相成的,在新课标的背景下,语文教学完全可以在课堂上实现两者的统

一、真正做到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让语文教学布满人文乐趣。

一、营造良好的“对话”氛围

姚斯说:“文学的本质是它的人际交流性质,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学不能脱离其观察者而独立有着。”因此,作者与读者通过文本而互相沟通,这些都为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读者个人。必须夸大人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由于文本的作用是人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只有在自主阅读中才能学会阅读。以这层意思说,我们的文学教材首先是读本,而不是教本。
(一)、教师与文本之间。教师不再是文化保安、思想附庸,在对文本及作者的解读过程中,教师体现出共建精神家园的思想个性,并且在对文本及作者的“倾听”状态中,同时拥有对话中的“言说”,敢于质疑、批判。如《我与地坛》一文说了作者经常躲在树林里思索,连他母亲也难找到他;但作者却留意到了经常来地坛的各类人,比如工程师、爱跑步的小伙子、一对兄妹等。这留给了教师很大的思索余地,这该怎么向学生解释?很显然,教师在解读文本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时,要善于和作者对话,感受作者在文本中表达的意思,才能对作者在文本中的“言说”提出自己的质疑和见解,以而完成自己对文本的思索和领悟。
(二)、学生与文本之间。学生不再是单纯的接收,还有在消化基础上的反馈。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教师要引导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事先不必限定什么目标与目的,完全让学生接近文本,充分自由地去接近作者的心灵,去触摸作者的思想和情感世界。然后让学生带着课文和自己的初步理解与感受走向教师,向教师求教;走向同学,进行合作探究,使教学进入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这种“发现式”教学,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创造的。
《我与地坛》是一篇自读课文,阅读扩展性很强,这就需要学生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而教师也要有计划地提供一些必须的阅读背景资料(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写作意图等等),让学生形成一种内在的精神气力去深刻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主动深层地与文本进行对话。比如教师要提供一定的指引,让学生了解作者,了解作者的一些作品,还有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我与地坛》是一篇个人思哲性很强的文章,以一个废弃的古园想到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人,以园子荒凉但不衰败想到自己对园子的喜爱,以残疾但并不颓废想到对生命的珍视,这些都给人很深的哲理思索。学生在与《我与地坛》这篇文章对话的同时,很轻易被作者以颓废走向顽强所感动,也会对作者的其他作品感兴趣。

二、把握师生的对话契机

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特别是阅读教学中,更要针对特定的课文进行对话教学,在这语文探究活动中,对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教师要善于倾听。在《我与地坛》的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认真倾听学生对作品的初步熟悉,了解学生初步的感受、浅析和理解,才能解决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碰到的困难。
(一)发散思维的培养。在写作教学中,我们要在文本的对话中给学生提供一题多作,一意多写的思索空间,让学生根据思路的不同,立意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体裁,以而使写作视野更加广阔,浅析不足的角度更加多样化,实现有所言,言有理即成文。学生思索不足的角度多样化,轻易走题,教师需要对题目做一些条件限制,这样既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又能使学生把所想的更恰当的表达出来。
教师在学生交流他们探究结果的过程中,辨别出学生对那些不足把握的好,哪些地方理解得不到位,再给学生一定的指导,以而使阅读教学在师生对话中顺利进行。总而言之,对话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他们自己的眼去触及文本,用他们自己的心去和文本交流,发散他们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创作积极性。
(二)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集中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对面对的不足找到一个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在写作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提供的典型材料进行浅析,综合,比较和抽象概括的能力,把以不同角度得出的思维成果聚合起来,使之明确无误地指向一个方向,最后选择和自己最熟悉、最有作用、最切合题旨的观点写文章。”在教学的过程中,文本对话的完成,有利于集中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时提出让学生思索的方向,比平时的练习更加有效。

三、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

陶行知说过:“真正教育必须培养出能思索会创造的人。”以学生角度看,革新教学论文是学生自我进展的需要,革新教学论文意识是学生智力进展的高级形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去感悟、多思索,实际上就是要求学生积极地开展自我对话,然后通过对话来激发自己的创作。学生在学习《我与地坛》这篇课文时,在被“六个譬如”那段优美的文字所沉醉的同时,更多的是被作者那对人生的思索所散发出来的哲学魅力所吸引,还有被作者与母亲之间的深情所感动。巴赫金说:“语言的沧桑变迁中可以发现语言使用者及其社会的沧桑变迁。”出于对作者的兴趣,学生积极地进行了课外阅读,并读了作者一系列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合欢树》、《务虚笔记》等等都给学生很大的思索空间,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过去、现在,还有作者那珍爱生命、体味人生的独特精神。
总的来说,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是通过对话来完成的,而写作教学是通过阅读教学来完成的。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并不是二个严格分离的范畴,而是有着共同目标的二个教学手段,这个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写作教学,都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因此,通过对话形式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扩展学生的思索空间,是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要求。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对话”,打破了传统教学中的独语状态,它作为教学的又一新理念,将指导高中语文教学,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索,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以读促写”所带来的人文乐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