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情境教学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10363 浏览:446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较之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语文似乎更被人们视为一门“美丽的学科”。这种美丽,是包含千般情思、万种风情的。这种美丽,她可以是刚劲而豪迈的,也可以是优美而飘逸的;可以是清新而优雅的,也可以是沉郁而抑扬的。在语文课堂上,美丽是可以尽情绽放的。然而现实的语文教学(特别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我看到的往往是如同公式般生硬的答题套路。这样的语文课堂,抹杀了语文的“天性”,也抹杀了孩子们的天性。所以,把美丽还给语文课堂,是语文这门精致的学科给教师的最大呼声。而我个人以为,情境教学是一条使高中语文教学绽放美丽的重要途径。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或情感体验,以而达到学生透彻理解教材、心理性能得到健康进展的教学策略。情境教学法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例如古代故事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这些名垂青史的母亲们实际上采取的就是情境教育法。
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除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及写作能力之外,更要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大教育家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确,要想学生“乐学”,就必须使他们置身相应的情境,使他们成为情境中的主角,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介入、探讨、完善、革新教学论文。
那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如何让语文焕发出独占的人文学科的魅力,如何让语文课堂绽放美丽,成了我们高中语文教师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几年的摸索中,我给自己找到了一些相对可行的策略,并在不断地实践和完善着。

一、创设诗意的课堂氛围。

记得一位特级教师曾经说过,语文教学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式,都应该是一种诗一般的艺术,它应该是一门最具创造活力的基础性人文学科。在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我们要想通过“讲解”的策略来把文学当中所蕴涵的种种美学意蕴传授给学生,试图使他们领悟并产生共鸣,是一件很不轻易的事情,往往会让教师感到“词穷”。由于,文学作品只是以文字的形态呈现在学生眼前,抽象而无生动可言。于是,我就尝试着把音乐、绘画乃至影音片断穿插进语文教学的课堂,希望借助这些艺术体现手法,来激发学生的情感细胞。由于我了解到,艺术的各个领域之间是相通的,将声、色、形等溶于一体,是可以达到特殊的效果的。这样,既打破了原先较为枯燥的课堂讲解的氛围,也让学生在轻松、自然的课堂中获得美的体验。
例如:在鉴赏李白和杜甫诗歌的不同风格时,我特意把李白的《将进酒》和杜甫的《兵车行》放到一起,分别给他们播放名家的配乐吟诵。随着那激昂紧凑的乐曲声和铿锵的吟诵,我们感受到了李白的飘逸豪迈,狂放不羁;随着乐曲的低沉舒缓和吟诵者的哽咽难耐,我们感受到了杜甫的愤慨悲歌,痛定思痛。学生们的情绪时而愤激,时而伤感;时而豪迈,时而哀婉。甚至有的同学把李白称为“疯子”,把杜甫称为“可怜的老头”。无形中,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他们沉浸在诗歌的意境中,继续着“抒怀”。有的学生后说,他似乎看到了李白喝多了发酒疯的样子,看到了丹丘生的复杂表情。也有同学说,他仿佛看到杜甫在捶胸顿足,听到了那千千万万老百姓震天的哭声。因此,不用我废太多的口舌,学生已经在课堂上得到了收获。
此可见,良好的情境创设对于学生领会文学作品的内涵,具有很大的推动教学论文作用。

二、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高中语文课本中选取的大量文学珍品,其作者的生活背景、文化阅历、文学修养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有着着间隔的,有些甚至是难以逾越的间隔、那么如何能让学生走近作者,走进文字当中去撷取精神上的养料呢?我觉得培养他们的想象能力至为重要。
我在教学过程当中引入音乐、画面甚至电影片断,目的就是要用这些艺术手段来刺激学生的感官,使他们以最佳的情绪有意识地去设身处地地展开想象,去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信息和意蕴。所以,课堂情境的创设,最根本的目的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热情、引发学生创造的活力。假如学生能够在音乐或者画面营造的氛围当中,将感情倾注于审美对象,那么作品本身具有的情感美和艺术美,都能完美地展现在他们的眼前。
在我的语文课堂中,音乐是最特殊的语言。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在课堂上渗透音乐,能发掘学生兴奋点,促使其思维活跃,激发无穷的想像力,以理解课文、体味意境。
(1)乐曲伴读。白居易的长诗《琵琶行》的背诵,学生叫苦连连。于是我尝试着在浅析诗歌的同时配以古琵琶曲《西江月》,顿时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随着吟唱音乐配制的诗句,两节课下来,学生们兴趣十足,诗歌的大致内容已刻进脑子。再如学习李白的《将进酒》,我特意给学生播放了张耀宇演唱的《将进酒》一曲。过后很多学生都学着唱这首歌,甚至模仿李白喝醉了的样子唱和。
(2)配曲结课。优秀的结课不仅能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的作用,而且还能延伸课堂教学内容,达到“课已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效果。音乐结课可以达到这一目的。学习《我为什么而活着》一文时,随着课的深入,学生们逐渐被罗素的思维深深吸引。邻近下课,我播放了陈百强的《一生何求》,课文与音乐、文情与乐境水融,下课铃响起,学生们还在沉思之中,教室里一片寂静。教学效果自然是水到渠成了。

三、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在课堂中创设合适的情境,对于教师来说也是一件颇费功夫的事情,以资料的搜集到整理编辑,需要大量的心血。而我们的学生,正处在布满幻想和的年龄,他们很迫切地想要表明自己的观点,证实自己的价值。因此。我有的时候就尝试放手让学生介入课堂情境创设的设计,而自己只作出相应的指导。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倡议》中曾提到:“让学生体验到自己在亲身介入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人不仅在熟悉世界,而且在熟悉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真正的兴趣。”因此当学生们在精心设计、大胆展示的过程当中,他们的自我展现的得到了满足,兴趣也得到了激发。而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他们也能促使彼此更深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作品,专心去想象去揣摩,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把握作者的情感思绪。
记得在学习人教版的《宽容(序言)》一文时,我曾经鼓励大家改编了这场舞台剧。配以音乐、道具、衣饰、灯光等。并在学校元旦文艺汇演时,全班同学自编自导,将其以《山的那一边》为题搬上了学校舞台,并且得了奖。在自编自演的过程中,角色转换产生的新异感激起热烈的情绪,学生在角色意识的趋动下,全面地活动起来,甚至由“扮演角色”到“进入角色”,由教育教学的“被动角色”跃为“主动角色”,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主动接纳知识、主动想象、探究、主动操纵练习等一系列良好的学习品质、学习习惯都可以得到培养和提高。
总之,课堂教学是一个大系统,课堂教学艺术是这个大系统里一个举足轻重的子系统,而情境教学是让我们语文课堂绽放美丽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