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练习能力培养

更新时间:2024-01-20 点赞:28600 浏览:13153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叶圣陶先生对“练习”做过精辟的诠释。他说:“什么叫练习呢?就是要使学生把学的东西变成他自己的东西。”“练习,练习分开来说,训是老师的事,练是学生的事。”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语文练习即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为达到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语文学习。

一、讲究练习策略

1、比较。比较是语言文字练习的重要策略。词句的比较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通过增、删、换、调,感受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如:在《想别人没想到的》中对“谁也说不清以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不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吗?”这句话的理解,可以用换句的策略进行比较。我出示了“谁也说不清以山谷里走出多少只骆驼,这恰好表明有数不尽的骆驼。”让学生比较这两句话的异同,学生读着读着,以中感悟到反问句的语气比陈述句强烈多了。教师运用语言比较的策略,让学生感受到了不同的句式在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表达效果,也就很好地突破了理解的难点。
2、模仿。选择有规律可循的语言形象,让学生举一反三,练成熟练技能,进而把握这类语言文字的规律。这也是小学生语言文字练习的常用策略。如:《荷花》中“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句中的两个“很美”夸大了荷花的美。我让学生模仿这种句式说一句话。
生:“看看这一片很茂盛,看看那一片也很茂盛。”生:“听听这一支很动听,听听那一支也很动听。”
小学生天模仿,模仿是语言练习的捷径。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留意采用。

3、补白。课文中常有一些“盲点”,应当启发体把握,披文以人情,“于无声处听惊雷。”

古诗教学不能以自得为唯一和终极的目标。在自得的基础上,还必须化言。即内化古诗的言语,并倾吐于表达。如:《咏柳》教学中,我先让学生以学过的古诗中选诗句、词语填答:春天来了,山青了,水绿了,梨花白了,桃花红了,溪边的柳树“__________”“__________”是春姑娘手中的剪刀,裁出了__________。
这种设计,能提升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唤起学生日常生活的体验,填补课文意犹未尽的空缺。这种拓展延伸是学用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养成良好习惯

1、品味题眼的习惯。捉住课文题眼。就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可引发悬念,激发兴趣;可纲举目张,提纲挈领;可感人肺腑。可动人心弦。真可谓一石多鸟,事半功倍。如:
《爬天都峰》,上课伊始我板书“天都峰”并先容之,让学生想:以山下到山顶可用哪些词?学生,说:“、登、攀、爬……”比较、琢磨,悟出用“爬”字更传神。接着,我让学生边默读边想:“爬天都峰?怎样爬?爬的结果怎样?”一个“爬”字收到整体感知的良好效果。养成品味题眼的习惯,的确能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推敲字眼的习惯。推敲字眼、正确用词是构成佳句华章的基本因素,感受作者专心之良苦、用词之精妙,养成推敲字眼的习惯,能使学生终身受益。如:《燕子》中“几对燕子飞倦了,落在电线上”的“落”字;《争吵》中“终于挨到了放学”的“挨”字,都是传神之笔。我在上《荷花》一文“自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时,让学生看挂图,联系上下文,展开联想,想象“冒”字在句中的动态美。
生:“冒”是一个劲地长出来。生:“冒”是迫不及待地长出来。生:“冒”是在挤挤挨挨的荷叶中伸出来,就像漂亮的水泡一个一个冒出来一样。
我又问;这些白荷花为什么要这样急切地冒出来?
生:想早一点看到这美丽的世界。生:想早一点出来和小鱼一起做游戏……
学生仔细推敲之后,感受到了这个“冒”字赋予荷花的生命力,建构了不同的言语图式。学生个性化的语言也不断泪泪地冒出来。
3、想象文眼的习惯。读中感悟,放飞想象。让课文语言被激活为生动的场景、形象的画面、多彩的世界。这些文眼的想象是革新教学论文思维的萌芽,是学用结合的雏形,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予以高度重视。如:《孔子拜师》中用了“风餐露宿”、“昼夜兼程”、“风尘仆仆”几个词精辟地概括了旅途的艰辛。把抽象化为具体,让学生想象其中的画面;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以理解到表达,这是一种很好的练习方式。
总之,只要我们练习得法,把握根本,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求真务实,坚持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提高语文能力和效率就不是一句空话。就会推动语文教学朝着科学化方向迈进。这也是语文课改所希冀的结果。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