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情感熏陶

更新时间:2024-01-22 点赞:23308 浏览:107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感熏陶;渗透
当前,语文教学中还有着一些不容忽视的不足,主要体现在重“认知练习”,轻“情感熏陶”。教师必须以轻“情感熏陶”到“知”、“情”、“行”统

一、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在朗读中体验。任何一篇文章,它的语言文字背后总包含着丰富的意象、蕴藉的感情,唯有读者专心去读,才能深切感受到。在朗读过程中,学生要能把这些文字转化为自己想象中的画面,读“山”便会有山之巍峨雄壮,读“海”便会有海之博大深邃。如《丰碑》一文固然悲壮感人,但间隔学生实际较远,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只是程序化的故事英雄。因此,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进行自由朗读,才能够缩短时空间隔,将语言文字还原成语言形象,以而激起学生体验、对话的。
2.在想象中体验。文质兼美的文章往往留有很多空缺处,给读者以思索的余地。教学中,应捉住这些空缺处,引导学生去思索、去想象、去革新教学论文。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诸葛亮喝了酒走了以后,周瑜会怎么想呢?让学生思索。《田忌》一课,当田忌胜利后,齐威王“目瞪口呆”了,这里可让学生想象是一副什么样子?反映出人物的一种什么样的心理状态?并进行说(写)一段话的练习。

3.在思维中体验

有些课文以内容上看似乎“自相矛盾”,实在,这正是作者巧妙之处。教师可引导学生在矛盾点上思索,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中老奶奶内心焦急却怎么又能耐心地等待灵车呢?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伯父救助了车夫并不感到欣慰,反而“变得那么严肃……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呢?如《穷人》中,桑娜企盼丈夫出海归来,为丈夫的迟归而心惊肉跳,但抱回了西蒙的孩子后又忐忑不安,仅仅是怕自己挨揍吗?这些“自相矛盾”造成了文章的起伏跌宕,教师引导学生思矛盾、想理由、找答案,也造成学生思维的起伏跌宕,使他们迸发。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科特点,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的因素,探讨有利于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的教法和学法,推动教学论文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西塘小学)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