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探讨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6352 浏览:219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现行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文字表述和图画内涵都布满了美育的因素,为教师教书育人提供了很好的范本,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完成知识的传授,也加强了对学生美育的熏陶,同时自身也再次受到美育气力的震撼。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就课堂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做了不少尝试。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美育教育
新课程标准中,对在中小学进行美育教育作出了相应的规定。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标准的先行者,对所选入的文本,兼顾了文字的语言美、课文的内涵美、学习板块的形式美等等。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其本身具有双重任务:不仅自己需要以教材中领悟美,而且还得教会学生以课本中学到美。如何才能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美育教育呢,笔者根据自己多年以事语文教学的经验,在以下几方面做了一定的尝试。

一、教师语言揭示艺术美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语言至关重要。作为语文老师,其教学语言独具一格,自成一家,闪烁着聪明的火花,就会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因而,语文教师在课堂上用语要正确、浅析条理清楚,讲求生动形象,幽默的语言中隐含逻辑、富含哲理,加以外在的抑扬抑扬的声音体现出来,就会形成教学磁场,捉住学生躁动的心,富有吸引力。这样的话,教学的艺术美就会洋溢在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之中。

二、创设情景感受语言美

语文课堂洋溢着生命的因子,学生是活泼的生机盎然的元素,现行教材蕴含着丰富的情感。称职的语文教师绝不会坐视不顾,定会融入到教学氛围之中,带领学生身临其境,进入角色,实现教师、学生、文本三者的完美对话。否则缺乏的教师只能作为旁观者,无视学生、文本的生动性,无法实现三者的对话,自然学生也无法借助教师以课本中受到美的感染。文学作品中的典型形象有着生活的元素,在生活中是具体可感的,是作家借助独特的具有魅力的语言塑造出来的。教学中只有师生共同努力,还原作品的生活原景,身临其境,感悟文本作品,才可能感受其中蕴含的美,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因而,教师在创设情景时,可以通过采取表情范读、看图描述、配乐朗诵等形式作为教学手段,以情动情,助力课堂,尽可能的创造语文教学的完美境界。如教学《鼎湖山听泉》时,可以创设这样的情景:在悠扬而优美的音乐声中,师生携手来到鼎湖山,面对展示的如画般的风景,与自然和谐相融的朗诵,催动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写的意境中,泉水叮咚,妙不可言,恍然就在耳畔,艺术之美便跃然纸上,变得触手可摸。学生边听边想,跨越时空,“飞”到了美丽的鼎湖山,来到了庆云寺,眼前出现淙淙的泉水,泉声清纯动听,悠悠扬扬。进而让学生身入其境地辨识、品味。随着语言文字的描绘,运用移情想象、播放音乐,会让学生融入并沉浸在美丽的意境之中。学生的情感活动十分活跃,思维变得灵敏。美景、美文、美人、美事,在浮想联翩中得以尽情展现,学生得到了美的感染与熏陶。

三、利用插图感受形象美

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有着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教学中,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依据文本,加以联想和想象,进行思维再创造,在加工过程中,获得美的感悟、美的享受。现行教材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育特点,针对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知识积淀缺乏,识字数量偏少等客观因素,在教材中安排相当数量的插图,调动小学生的视觉器官,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如《船长》一文中写道: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制约教学论文着,领导着……这一段落过于抽象,学生无此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光靠文本描述,学生头脑中无法显现意象,无以谈起美感。教材加上插图后,效果就不一样,插图把哈尔威威武高大的身材、钢铸般的脸、坚毅的目光形象地体现出来,着力体现哈尔威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和英雄气概。这样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审美理解力。

四、启发想象体味整体美

课堂教学中,进入情境,可以感知课文塑造的形象美,再加以联想和想象,就可以拓展和创造意境美。某种程度上,在阅读教学中,“想象力比知识还重要”。文学作品,每一个人的理解是不一样的。假如光靠文本字面的理解,是无法感知文本背后所带来的艺术享受。联想和想象的内容越丰富,引发的意境感悟就越清楚、具体、独特,对课文的感受就愈生动、愈深刻。这一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小学生光靠具体的视觉形象来解读文本的能力是有限的,必须要辅助想象,丰富的想象才能唤起小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进而产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如教学《长城》时,可以通过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发学生进行想象:长城蜿蜒盘旋、横贯万里、风景如画,孟姜女的传说,工匠修筑时的繁重体力劳动,烽火狼烟,古代壮阔悲惨的战争场面等等,这些都是附着在长城这一意象之上。学生通过想象,意象整体得以再现,蕴含的诸多情感因素喷涌而出,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实现了情感态度的升华。

五、引导朗读感受意境美

学习语文离不开朗读,无论范读、自读、引读、评读、齐读,只要适合文本的特点,操纵性强,就可以放手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去感悟。教学《灰椋鸟》时,在“归林时”一段,我安排学生自己去感受读,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多读,加以感受、理解,找出喜欢的理由。然后在指名读、评议、复读的基础上,各人对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感悟再读,让自己的理解得以强化。接着,教师范读,学生观摩老师读时的眼神、体态、手势的变化等。最后,让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朗读。这样引导学生反复地有感情地朗读,使他们置身于其中,充分感受灰椋鸟归林之时“浩浩荡荡”、“百鸟争鸣”的壮观场面。
总之,语文教学不可离开美育,否则它将是畸形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直观、形象的审美条件,以发挥美的动之以情的情感审美作用,使学生由“厌学”变为“乐学”,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生在“趣”中求取知识,在“乐”中受到思想熏陶,在实践探讨中健全人格。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