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三探

更新时间:2024-03-06 点赞:20296 浏览:933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实践表明,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抓好语文课堂教学这一环节。而语文教师是否具备精湛的课堂教学艺术,就成为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之一。

一、发扬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和课型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协调处理好“教”与“学”的双边联系,发扬教学,引导学生积极思索,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发掘课文中有争议、有价值的不足,精心组织课堂上的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创设师生同等研讨的教学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讨论

语文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师以事教学时不应照本宣科,拿着教参生搬硬套,使学生听起来枯燥乏味。教师在教学中更不应该以权威者自居,以避免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教师应千方百计地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和讨论环境,以此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例如:笔者在教授《以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时,是这样设计不足引发学生介入讨论的:“作者在文中回忆了童年时期的两种生活,他喜欢的是百草园的生活呢,还是三味书屋的生活?”学生带着不足去阅读课文,并经过讨论得出答案(有的以为是“百草园”的生活,有的以为是“三味书屋”的生活等)。此时,笔者并没有加以任何评判,而是让有不同见解的双方发表各自的意见,再就各种观点进行争议。假如双方没有达成共鸣,就让学生进一步说出各自不同的理由。之后再提出下一步需要讨论的不足:“百草园是什么样的生活?三味书屋又是什么样的生活?”经过教师的进一步启发诱导,加上学生对提出的不同意见进行整合,终于得出比较公道且符合语文教学实际的答案。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达到了解决不足的目的。

2.选取最佳讨论方式,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讨论的方式应因人因课而异,组织讨论的关键是要以不同的讨论中选择最佳的讨论方式,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应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和课本的知识点,精心选择课堂讨论方式。
例如在教学《奇妙的克隆》这篇课文时,笔者选取了“答辩式”的讨论方式,并提出辩题:“你以为‘克隆人’是福音,还是恶兆?”首先让学生明确课文所表述“有关‘克隆人’的讨论提醒人们,科学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这一论点。然后将学生分成正方和反方两组,让他们利用以课文和资料中获取的相关知识,展开激烈的辩论。经过正反双方的讨论,加上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终极得到启迪:“克隆人是科学进步时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它是科学的一把双刃剑。”
不管怎样,教师应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讨论气氛中学习,充分发挥他们各自的思维潜力,使思维处于最佳状态,调动学生自觉探求知识的积极性,使之在自由讨论中互相启发,提高熟悉。

3.巧设疑难,找准突破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学得主动,还得巧设疑难,发挥学生智能,引导学生找准突破口。
例如《故乡》这篇文章的教学可以如此设疑:尽管对“故乡”布满深情,为什么在离别时,“我”却感不到怎样的留恋呢?为什么“我”只觉得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这“墙”指什么?这些不足很轻易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对小说情节的回顾和人物形象的浅析上。通过这个突破口,学生还能以文中找出有关写“墙”的语句。这个句子与少年闰土讲的“雪地捕鸟”“月夜看瓜”的趣事形成鲜明比较,学生可以以比较中熟悉到“墙”指的是当时的封建礼教。另外,当“我”和中年闰土见面时,他恭敬的态度和一声“老爷”,也无不加深了学生对“墙”的理解——封建等级观念筑成了“我”和闰土之间的一道“高墙”。当学生掌握了这个线索后,教师再引导他们理解小说的主题也就轻易多了。

二、优化课堂气氛,创设乐学氛围

语文课堂教学既是探求知识的阵地,又是妙趣横生的乐园,教师站在讲台上犹如演员站在舞台上。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教师首先应该是艺术家和诗人。”他的话道出了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的重要量。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文章内容的特点,全面深入地了解自己的教学对象,既要钻研教材,又要熟悉学生,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好教学,做到有的放矢。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插入一些与课堂有关的故事和笑话。尤其是当发现学生疲倦时,教师适度的幽默是很有效果的。事实上,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学习,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能促使师生感情融洽。这样的课堂,一定能使学生发挥各自的思维潜力,迸发出聪明的火花,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知识信息的反馈,提高教学效率

衡量课堂教学效率的标准不仅要看教师教得怎么样,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学得怎么样,要检查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与师生的双边活动。获取信息反馈最直接的策略是提问,教师可在讲授完一堂课后,采用抽样检查的方式提问学生,积极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获取反馈信息的策略还有教师的检测和课堂作业等。
总之,教师如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就可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教学效果,以而发现不足,随时调整教学要求和教学策略,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
(责编木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