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语言对语文教学影响

更新时间:2024-04-03 点赞:3557 浏览:103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本文所讲的传媒,主要指报刊、广播、电视、因特网、广告等。之所以把语文教学与传媒联系起来,一方面是由于“教育在某种作用上说就是一种通讯,即广义上的信息传播”,语文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和各种传媒一样,担当着传承中华民族语言的责任,在传播语言的实践中,可以巩固已有的语言规范,并且创造和进展新的语言规范。另一方面是可以利用传媒语言进行高效能的语文教学。
最早出现的重要传媒是报刊,在清代晚期报刊的作用已经不小,更不用说出版业相当发达的今天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有了广播,20世纪50年代有了电视。经过几十年的进展,广播、电视在我国已经基本普及。20世纪末,出现了功能强大的因特网。到今天,我国联网计算机已经达到4160万台,网民数量达到9400万人!(CNNIC第十五次互联网统计报告2004年12月31日数据)报刊主要用书面语;广播、电视主要是口语或书面语的口语体现形式,因特网当前对社会主流语言的影响主要是语言的新鲜用法和特殊语言现象上。以上这些传媒的巨大功能在于语言的传播速度迅速,受众数量庞大,传播的语言内容丰富多彩。短短的一句流行语,能够在几分钟内或一天内传遍中国大地,它们使不同地域、不同社会阶层的交流频增,不同形式的传媒,口语与书面语言交互影响互相推动教学论文。在目前这个高科技、大文化、信息膨胀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的年代,语文教师不能再仅凭一本教科书,抱残守缺,甚至词汇中以不出现新词,适应时代的能力比学生还差,在课堂上须生常谈。这样只能就会让学生厌倦语文课,限制他们思维的进展,无法培养出具有创造精神的文化继续者。语文教师利用传媒鲜活的语言材料,实际上是发掘了语文教学的丰富资源。

一、报刊语言

报刊相对于其他传媒有便宜和携带方便的优点。听广播看电视、上网都需要一定的设备,而报刊可以在任何场所相比较较廉价。传媒家族中,报刊的历史最为悠久,因此语言材料丰富,作为纸质书面的传媒语言,它与广播、电视语言之间有明显的差别,在各传媒综合进展的时代,报刊对语言运用教学的影响主要是书面语言的影响。我国对报刊的内容及文字规范要求严格,所以报刊语言一般比较严谨,在规范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方面,报刊和教科书的作用有很多相同之处。报刊的文体和内容十分丰富,涵盖的信息量很大。把报刊作为课外阅读的资源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词汇,单是报纸标题的独特句法就可以成为语文教学难得的好素材,既简洁规范又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可惜我们缺乏在这方面的探讨和运用,很少有让语文教学鉴戒的例子。

二、广播、电视语言

广播和电视是当今世界传播领域的主力军,现在尽管有了互联网,但以规模和影响上来比较,还是广播、电视的影响大。广播、电视语言主要指播音员、节目主持人的语言、电视片的解说词以及其他有声言语,也包括字幕等。广播和电视广播电视由各种类型的节目组成的,其中包括新闻类、文艺类、科教类等,它们的语言各具特点。
新闻类节目在广播电视节目系统中占有最重要的位置。语文教师要把握新闻的语言运用与表达,善于发掘这类节目新鲜、真实、快捷、明了的用词技法,对学生在选词、造句、谋篇上进行指导。如在1995年底,广州市广园西路发生一起恶性火灾事故,广东电视台制作了《直播室》这个节目,请消防部分的同志到现场座谈,由于每年就发生火灾而制作的节目很多,很多受害者、主持人都谈过自己的感想,怎样才能使这个节目更有深度?落脚点应是防患于未然,在《直播室》,主持人借用了“亡羊补牢”这句话来做结束语,并且结合新闻围绕这个成语的意思进行解说,把这个成语用得惟妙惟肖。引导学生如何巧妙运用正确的词语表达确切的意思时,可用这一类的例子,这比以头到尾只拿着教科书作为素材要好得多。
通过对话或访谈节目,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作文与说话过程中进展逻辑思维能力。如在对前国家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的一次采访中,主持人杨澜就海外人士以为吴部长比较守旧的观点提了个不足,杨澜并没有用大炮轰炸的直接方式,而是用了比较巧妙的方式问:“在过去的十几年当中,你觉得是革新教学论文推着你往前走呢,还是你在拉着革新教学论文往前走?”这个不足,既捉住不足的本质,又不会伤害被采访者的感情。这样的素材,可以让学生熟悉到,运用语言过程中,不能光靠修炼语言运用的技艺教学论文,要运用自己的逻辑思维,还应该多参加社会实践,多与人沟通交流,增加生活的阅历。
与新闻节目相比,文艺节目的语言更感性,感彩更丰富、个性更强。这类节目形式各样,如《欢快大本营》、《幸运52》、《春节联欢晚会》、《综艺大观》、《艺术人生》等等。每个主持人都有自己的用语习惯和个性魅力。白岩松语言简洁,常用定语;倪萍的亲切、朱军的稳重、李湘的热情、汪涵的幽默,这些优秀的主持人,或在思想文化修养,或在知识储备、心理素质上有过人之处。青少年很喜欢文艺节目,特别是娱乐节目,语文教师捉住这类节目主持人用语的闪光点进行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会他们如何通过语言彰显个性魅力。
科教类的节目运用的语言,与新闻类和文艺类节目有很大的区别,它有普及科技知识、生活常识等明显的教育目的,这些节目有生活类、科技类、农业类、法制类、人物类等等,除包含的信息量很大,可以增加学生的见闻外,还包含庞大的词汇量,是语文学习的宝库。
当然,现在广播电视节目中还有不讲究语法,用词、用句很不规范的情况出现,特别现在有很多节目是外国引进的,在译制的过程中往往忽视语言的一些规范用法。一些港台制作的节目,在重新制作和翻译时,还有港台腔,且一度成为模仿的对象,一些低俗暴力的动画片,有很多语言的负面影响。语文教师不能对此放任自流,应在平时的教学中积极提出,帮助学生过滤掉这些不良语言,使青少年完善和充实自己的话语系统,提高他们的文化品位。

三、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包括与网络有关的专业术语。如:在线、聊天室、网吧、IP地址、等;网络语言还包括聊天室和BBS上的用语;网络新闻、网络广告、网络文学等方面的用语。现在青少年接触最频繁的网络语言是聊天室和BBS上的用语,这些新奇活泼、深具网络特点的网络交际语,正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影响着人们,如:“东东”是网上很流行的词语,即“东西”的意思;“打铁”指在BBS和聊天室里发帖子(文章);男生称为“恐龙”,女生则称俊男为“青蛙”;“隔壁”则指同一个BBS网站的不同主题的板块。
网络语言中还有一些由数字符号、标点组成的新语言,在网上聊天时,人们常用“^0^”表示兴奋,用“:(”或“:-(”表示生气,用“(--)”表示笑得很神秘。
另外,还有谐音和缩略语,如:“886”是“再见了”的意思;“8147”是“不要生气”;“7456”是“气死我了”;“MM”指“妹妹”;“GG”指“哥哥”;“班主”、“斑竹”指聊天室或BBS论坛的管理职员,即版主;“酱紫”是“这样子”的谐音;“LL,dd,”则分别是姥姥、弟弟、姐姐的意思。
比起基本词语来,以上这些新词新语在网上聊天这种场合让人感到较为自然和放松,很新潮,符合青少年学生追求新意和潮流的心理特点。网络群体有着不可低估的创造丰富、鲜活词语的能力。对于网络语言,作为语文教师不能一味加以指责,并要求学生排斥这种用法,它的有着有其公道性,不必大惊小怪而激起学生的反叛心理。
当然,网络语言由于出现的时间不长,整个系统还没规范、成熟,在对一些汉语和英语词汇进行改造,对符号、文字随意镶嵌,由此出现了很多错字、别字,还有一些格调很低、相当粗俗的词语在网上出现,如:“TMD”是导弹防御系统,它却恰好是“他妈的”拼音简写,这几个字母曾一度成为最为频繁的网上脏话。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