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予语文教学交往生命温度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4349 浏览:137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2.动态资源的润泽。

如何让教学交往不断的富有动力和活力,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要留意开发和利用动态资源。这些资源可以是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适时引进课堂的素材性资源,还可以是师生在教学过程当中天生的经验性资源。
例如,有位教师在执教《台阶》一课时,以“读课文,说故事”——“读课文,谈父亲”——“精细的细节描写”——“结尾的感叹”为线索展开教学。在每个板块的教学中都注重了动态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读课文,谈父亲”这一板块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我的父亲。文章这样写道……”的句式评价父亲。当学生用“勤劳朴实”“不服老”“健壮”“老实厚道”“执着”等词汇评价父亲后,教师和学生展开了这样一番对话:
师:我觉得我的可怜的父亲,同意吗?我的可悲的父亲,同意吗?
生11:我觉得可以写我可悲的父亲。
师:为什么这样说?
生11:由于父亲辛劳了大半辈子,他把家里的台阶造的很高,最后他却发现他老了。
师:台阶高了,他却老了,这是一个矛盾。所以他可悲。好,请坐。
生12:我以为也可以说我的可悲父亲。由于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为了家里生活更好些,但他并没有想……(生不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师:台阶高了,他有什么体现啊?文章怎样写?
生12:“正好那会儿有人以门口走过,见到父亲就打招呼说,晌午饭吃过了吗?父亲回答没吃过。实在他是吃过了,父亲不知怎么就回答错了……”
师:他坐在高高的台阶上,觉得……(生12:他的不安闲。)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我们看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位父亲,他想描写一个怎样的父亲呢?大家一起来读读看,
媒体展示助读资料二:
“父亲”的形象,在那个年代里,在我生活过的乡村里,几乎到处可见。他们除了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以外,还应该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他们开裂着沟纹的手一旦碰棉絮,会将好好的棉絮粘扯得一塌糊涂)。
——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
师:他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这样的手,这样的脚,你见过吗?
生1:我乡下二爷爷。
师:乡下二爷爷也是一个?
生1:农民。
师:你见过吗?
生2:见过。
师:在哪儿见过?
生2:想不出来。
师:见过,但不知道在哪儿见过了。请坐。
生3:我似乎见过。
师:刚才我们说过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我又提出父亲是可悲的可怜的,但我要说父亲又是伟大的。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
生4:同意。由于他的生活追求并不高,只希望自己家的台阶能高一些,而他付出大半辈子努力,也终于使他的愿望实现了。
师:他实现了他的愿望。好,请坐。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没有!没有!故事就是生活最好的比喻。我们把这段话一起来读一下。
媒体展示助读材料三:
父亲的一生是典型的中国农民奋斗不止的一生,他的生命是卑微的,但绝不是失败的。以父亲为代表的这些一无所有但依旧艰苦创业的草根阶层,正是中国的筋骨和脊梁,中华民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坚韧的精神的支撑下才繁衍不息的。父亲就算有些“可悲”,但他的伟大也远远超越了他的可悲。
——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
在这段教学中,教师在引导学生探讨父亲“可悲”与“伟大”的看似矛盾性的质疑,总是在学生趋同单一时,给学生以挑战,引发出学生鲜活的动态天生。当“生12”谈到:我以为也可以说我的可悲父亲。由于父亲为了把台阶造的更高些,为了家里生活更好些,但他并没有想……这时,生12不知用什么词句来表达自己的意思了。在面对学生的词穷现象时,教师将此作为课堂的经验性资源,并敏锐地发现这是引导学生深入走进“父亲”的最佳时机。于是,教师先让学生说说,找找,“台阶高了,他有什么体现啊?文章怎样写的?”由此让学生感受到父亲坐在高高台阶上的“不安闲”。接着,教师立即把学生的视野扩大,将文章的场景拉伸,让学生站在“父亲是个中国农民的典型,他也代表了所有中国农民的命运”的角度思索“他想描写一个怎样的父亲呢?”。这个不足的提出并不是马上寻求学生的回答,而是引进了一段“作者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的素材性资源,将学生关注的重点放在“他有一双永远也不干净的脚,有一双不能碰棉絮的手。这样的手,这样的脚,你见过吗?”当学生纷纷追忆生活,寻找生活中身边类似的可怜、可悲的身影时,教师的另一个挑战性不足应运而生:“刚才我们说过父亲有那么多的美德,我又提出父亲是可悲的可怜的,但我要说父亲又是伟大的。你同意我的这个观点吗?”在学生对这一观点表示认同时,教师又话锋一转,“生活就是这样残酷,当自己的愿望实现以后,人却老了。中国的农民,在他物质生活富裕了以后,他的精神生活也同时提高了吗?没有!没有!”这时,再适时穿插进一段由特级教师王君写的《〈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文章中的段落,提升学生的熟悉和见解。通过教师对素材性课程资源和经验性课程资源的开采和利用,教师和学生的对话就始终处于一种未预设状态,学生对教学的展开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和兴奋感,不断地随着教师对话话题的转移和变化而创造、天生、润泽。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和学生之间同等对话为核心的精神交往。教学活动是一种以培养和建构学生完满的精神世界为归宿的特殊交往实践过程,它以推动教学论文个体的全面长大教育论文教育论文和进展为目标,主要指向的是人的精神生活领域,“教育的目的……是晓谕他们如何让精神充盈人生,如何与你相遇。”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善于开发和利用动态课程资源不断地激发学生思想的天生,情感的积淀,与学生的生命相遇。教师与学生相互理解、同等对话、作用分享及共同创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去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把他们的创造潜能诱发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以沉睡的自我意识中“唤醒”。“教育之为教育,正在于它是一个人格心灵的‘唤醒’,这是教育的核心所在。”
[1]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