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芦笙,民族器物营造儿童文化习得场探讨

更新时间:2024-04-14 点赞:5171 浏览:137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传统苗族的典型器物吊脚楼、火塘、芦笙柱,它们是自然与人文的共生结果,蕴含着民族已经有着的价值、信念、规则,是儿童民族文化习得的场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考察儿童,探究民族所特有的器物所承载的民族文化与儿童之间的互动营造的儿童民族文化习得场。
词:儿童 器物 文化习得 文化场
中图分类号:G65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13-03
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接触的空间组合人文化习得的场。民族文化习得场就像物理中所呈现的磁场一样,在相应的文化范畴内于无形中形成的场域,规范着人的文化习得。儿童期是个体文化习得的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儿童的文化习得更多是熏陶式。学前儿童在特定的时期特定地域将受到整个文化生态系统的宏观微观影响,外部文化特点的感知而内化为个体自身的文化,进而进展的文化特质。探讨民族文化的延续与进展,应以儿童期的民族文化习得开始。
清明之际的王夫之“无其器则无其道。”器物营造的法则、法规形成文化场,使生活于的人类个体自然习得它们所派生的社会文化功能。“为儿童预备了场所,在这里儿童以环境中吸收弥漫文化而无需任何教学。”与族群相伴的民族传统器物是蕴藏民族文化的媒介,蕴含且着深刻的民族精神内涵。探讨以广西柳州融水香粉苗寨的苗族传统器物为例,民族传统器物居住之所的建筑、生活生产工具、象征民族的图腾标志等,与族群生活的周围环境浑然天成,与的生活方式息息,它是民族文化的隐性象征,民族文化传承的媒介,儿童生于斯,长于斯,为儿童民族文化习得的场域,无需成的教学,儿童就能以这些器物所创设的民族文化场域中习得了民族文化。

一、吊脚楼——苗族有着方式的建筑空间

苗族居住在山区,环山绕水,山间阴雨多变,潮湿多雾,湿气较重。广西融水雨卜苗寨地处北回归线以北,属典型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此种情况平地开挖地基建房,也为了珍惜耕地资源,苗族依山抱水,多是靠山构建了干爽宜人的吊脚楼,形成了极具民族特点的苗族吊脚楼文化,是苗族文化的组成。
传统的苗寨是千百户吊脚楼顺山势而展延开去,层层叠叠,凌空而观,又是层次分明。吊脚楼顺着山势分前后两排和上下两层,地基是“厂”字形的土台,前排立较高的柱子,后排立较矮的柱子,使得整个依山而建的吊脚楼的二层与构成同一面。房屋一般为“上人下畜”的“干栏”吊脚楼楼或三开、五开间的平房。这又以木件组装,顶上盖瓦的吊脚楼最富特点。二层居人,宽敞舒适;一层圈养牲畜,存放农具及柴火。一层还有自山上以竹为管引来的水,一水引进屋内做生活用水,另一引进楼底下的水池做消防用水,在风高物燥的秋冬季节随时防护木质结构的吊脚楼安全。二层有两个极具特点的建筑空间,美人靠和晒场。木制结构吊脚楼正是适应苗族所生活的自然生态情境而成,取材于自然,而又顺应于自然,适用于人,反应出自然与人文共生的文化生成。自然与人文和谐共生的物质形态,为儿童搭建了自然与人文的共生场。
吊脚楼群是自性的,自来苗族内血缘联系的远近构成。苗族宗法血缘联系,吊脚楼的建造以血缘联系而成小聚居,整个宗亲族群而成大聚居。若兄弟多的家庭,最初建造以楼厅相连接的枢纽使几座吊脚楼紧密相接于一体,既有独家独户的隐私性,也有兄弟亲密而居的开放性。这样绵展开的吊脚楼,以某个中心开始的小聚居一般是血缘较近的族亲联系,各吊脚楼貌似横竖并列,但实际上弯绕错落又成一小中心聚居形式。宏观地观看整个苗寨又能,相聚相错,相离相散的众多小聚居吊脚楼群自觉围绕中心浑然成苗寨大中心聚居形式,对于整个族群而言,又是有座位族群大整体的凝聚心。,整个苗寨吊脚楼群是自性的。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机械团结是社会联结纽带,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在一起。吊脚楼群的聚居形式和结构所形成的生活路径规约着儿童个体的生活方式,外在的生活方式个体内化自然生成了儿童的生活和存活习惯及价值观,即生态化的文化特质。生活方式会让儿童与血缘联系亲密的人员交往更深,无形中构成了血缘体和民族体,以而习得了民族团结互助的凝聚精神。
传统的各家吊脚楼相连的晒场是构成苗寨社会联系的整体性枢纽。它是中加空间,具有亦此亦彼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室外与室内、建筑与自然、围合与开敞、公共与私密均以晒场为中加而达到和谐。传统的吊脚楼方式晒场和楼厅向别家开放。而居室厅堂两边,互有门与厅与外界隔离,以而达到室外敞开,室内界限模糊不定,空间在建筑与自然间双向交流,仿佛敞开的大家族。儿童自由游乐于各家,宽敞的空间日常活动场所为创造更的活动内容,同伴交往和与的交往,这交往的中就含有了多彩的文化内容传递。
吊脚楼群的结构和形式具有承担着内在民族文化传递功能,使得苗族文化具有稳定的延续性,苗族并封闭的民族,它依然与外界开放互动的空间构造。开放的政治论文楼厅屋檐下是窗户的敞开空间,通常设半米高栏杆,边下靠着一条长板凳,人坐在那靠着栏杆,曰美人靠。仅是休息之地,对外远观近看的开放性为儿童增加了无限的自然景观和与外界社会交往的机会。如若楼下路过和对面人家有人,只要互相吆喝一声,便可构成互动。儿童能与社会群体有群体游戏的常规互动,在人与人中找到群体归属感,并且对方能更适合兴趣结构的新鲜事物,学到更多、更高级的游戏和技能。另外,苗族吊脚楼群是具有高低层次地呈现中心向性的,它的向心正是村口,只要一有陌生人进村,家庭都看。,美人靠的对外开放性事实上对外来人和外来事物的和敞开心胸的悦纳,就增加了儿童与外来文化的互动机会。儿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也习得这样开放的心胸。
苗族吊脚楼群是文化的物质载体,不同地民族深层文化结构内涵,是决定苗族族群民族文化生成和维持稳定的因素。吊脚楼群的自性和吊脚楼间相连的晒场着建筑对民族文化特质的内在传递功能。“功能的,以根本上说是模糊空间生活化的。它使得传统空间方式充满了人情味道,体现出朴素、自然、平和的美。”[3]苗族的民族文化着自然与人文共生的和谐自然观,的人文世界里也呈现出民族内部的相融相生的凝聚力,对外来文化也敞开了胸怀,淳朴热情。调研者多次到苗寨中都能深刻感受到的热情和淳朴的民风。在苗族村落范围内,通常来说,三岁的儿童在心理和上都能自由活动,就算外来旅游人员询问,也不大怕生。了以血缘联系聚居形态下,在村落安全文化区域所创设的文化安全感为儿童情感归属。

二、火塘——苗族的祖先和家庭生活的中心

苗族传统的吊脚楼居住结构中,火塘是必少的器物。火塘是三角铁架,底端用青石板砌成,则用椿木围成正方形,正方形之外的用质地坚硬的木地板铺开去而成吊脚楼的层楼的地板。火塘每个独立家庭厅堂的中心位置,结构设置地了火塘在苗族家庭的核心地位。它象征着苗族的祖先,踩踏,它旁边正放着小香炉,拜祭祖先的时候,就把祭祀品摆于火塘边的地上,香火则插于香炉中。它是全家精神生活的中心,节日拜神、取暖、用餐、会客、家庭教育等此。

1

苗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火塘,围绕火塘所产生的文化和所的文化传承是家庭精神核心的传承和进展,家族同构族群下的苗族文化进展的动因。儿童的民族文化习得文化传承的,是文化完成的、的阶段。在苗族家庭中,吊脚楼内部空间属于开放性很强的空间,火塘厅堂的核心位置,各房对于厅堂是半开放的,人在家中几乎的地方都能清楚地知道火塘边正在发生的事情。家长一般儿童的活动以而看的安全感,所以对于儿童的好奇和摸索活动并不会随意阻止,也正好为儿童创造了自由宽松的成长空间。,儿童对于火塘旁所发生的事物,如拜神、会客、家庭成员讨论日常事务等,儿童通常是配角,貌似在旁自个儿玩自个的。但儿童在无形接触到了的事物,习得与家庭成员相接近的思维、思想,经过家庭成员的安排而接触了某些民族文化、技艺。
而言,围绕火塘,学前儿童的民族文化习得有两种路径:一是在围绕火塘的拜神、用餐、会客等活动时所创设的民族宗教活动、人际交往活动等之下产生的民族方式和民族情感,儿童在旁观摩、深思而自然地习得;二是家庭成员有意识有组织的创设文化习得场域并施行,如对民族技能的传授,生活做饭、刺绣、快到大节之时,妈妈教授踩堂舞的步伐给年龄小、未参加过芦笙踩堂的女童等。有些家庭有经验的长者还传授吹芦笙、斗马的技艺等。对于民族技艺的讲授更多给与儿童潜移默化的熏陶而已,并不强求其马上学会和掌握。茶余饭后,时常围坐于火塘前,有意识地给儿童讲述代代相传的古老神话、民族历史、传世、唱苗歌,歌颂先辈的,旨在让儿童和认识文化技艺,培养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意识。
火塘既是神圣的祖先灵动之地,苗族日常活动之所。与其他民族社会中火塘的家庭构造不同的是,苗族火塘的神圣性,现实生活中有习俗或生活习惯让自然围绕火塘而,或具规范性地约束某些活动得在火塘旁,无形的习俗强制性使得苗族日常活动自觉地以火塘为中心,日常活动的性是家庭力量团结凝聚的理由。火塘是儿童再熟悉不过、信任不过的地方。小小的火塘平日里所发生的事物,此时特定而熟悉的情境,像滚动在儿童体内的血液一样,形成一张属于的文化网,仿佛天然的保护屏障,有祖先的庇荫、家庭成员的音容笑貌,特定文化场能使儿童产生强烈的熟悉感和归属感。差序格局构造下的家庭,火塘是苗族传统家族文化综合体赖以存活和绵续的核心文化场域,学前儿童对于苗族家族精神核心的性的文化综合体习得围绕火塘,使得苗族文化在延续。

三、芦笙柱——苗族精神核心的图徽

芦笙柱是苗族的信仰图腾,代表着苗族族群的最高信仰。每个苗族聚居的村寨都在一块较宽敞的空地上,这块空地被称为芦笙堂,屹立着一根宏伟的芦笙柱,当地的苗族人把芦笙柱称为“苗族的腾景”,芦笙柱寓意着苗族的兴旺发达。芦笙柱上有三种动物:一只立于柱顶迎风而歌的美丽百鸟,百鸟是苗族推崇为最美丽的鸟,于一般人所理解的凤凰,一对充满力量的牛角和一条以上依着柱子盘旋而下的神武之龙。雨卜苗族成员,百鸟是最美丽的鸟,寓意着苗族姑娘漂亮且善歌善舞,生活轻松愉快。一对牛角寓意着苗族的男子像牛一样勤劳勇敢。以遥远地方飞腾而至的神龙则是民族的象征,它要在芦笙柱上停留,也它在芦笙柱上才能保护苗哥苗妹尽情载歌载舞。
“图腾崇拜,宗教的最初形式。……指民族的标志或图徽。”[4]图腾通常有植物图腾和动物图腾,本氏族成员与图腾动植物有的类似联系,信仰本氏族的成员能拥有与它们一样的特殊能力,它们能保护。苗族的芦笙柱图腾使本氏族成员能拥有百鸟的美丽,牛的勇敢和勤劳,还有融合于民族大民族中,并庇荫。说,是图腾的美好象征作用使得世世代代朝着美好的品质塑造自我。也说,是苗族想要拥有像图腾所蕴含的那些文化特质,所以创造了芦笙柱图腾时刻警醒后代。
芦笙柱苗族的图腾,由它而派生出来的观念、习俗和制度等最能苗族的典型文化特质。在盛节之时,苗族以芦笙柱为中心自成圆圈芦笙踩堂仪式男子吹芦笙、女子踩堂、穿着循百鸟而织的百鸟衣争相斗艳的苗妹等等,每个苗族成员引以为豪的文化特点。传统的苗族生活自在而,的生活至少有准确而的:女的耕耘种植织漂亮苗衣展心灵手巧之面,男的勤劳勇敢吹芦笙演雄壮之美。即为芦笙踩堂时展现最好的、最美的技能大家的认可,寻得理想,然后开始人生新的章程。围绕着小小的芦笙柱而形成的系列观念和,却是人类对生命的有着和循环的适应与淡定,是自然和谐的生命价值观。相对纷扰繁杂、过于追求物质的社会,在这里,了快乐自然的。
苗族的芦笙柱图腾的儿童民族文化习得场,它创造了民族人民欢歌起舞的快乐之所,它所推崇的美与好,自然地竞相追逐的,使数苗族的儿童以小热爱音乐而学习芦笙,热爱芦笙踩堂而学习芦笙踩堂,对百鸟衣美的推崇而学习刺绣,围绕中心而生的民族凝聚力,这些都逐渐内化成根深蒂固的民族文化特质,绵续不绝。比如为了芦笙踩堂,儿童以小就学习由芦笙柱派生出来的技能,遵循其派生的习俗、禁忌、制度等。芦笙踩堂时,围绕芦笙柱踩堂的女性约定俗成以大到小排序,小至两三岁的女童也参加踩堂。三四岁的男童也有不少以家里拿着芦笙去跟随大寨的师傅(即芦笙王)学习吹芦笙,多是吹不出声音,但学着摆动作兴致。儿童学芦笙踩堂,或是缘于自身兴趣,或是受到族人的熏陶和家人的支持。
芦笙柱及芦笙柱所在的地方二元角色,既是神圣崇拜之地,在非隆重节庆之时,也供给自由休憩、玩耍的娱乐休闲功能,尤其是儿童的游乐场。儿童那具有吸引力的心理能吸收周围环境的,让环境中所有着的东西逐渐地心里抹杀的印象,童年期个体所出生生长的阶段,他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非常强,直至个体长大至老去,都能感觉他天然童年期的那个环境场所的人。也许绝数儿童尚清醒地意识到对芦笙柱产生本民族的归属情怀,通常当走出苗寨与其他场所接触碰撞时才能较深刻地意识到芦笙柱苗族生活中心的民族文化意识。苗族作用的芦笙踩堂是在芦笙柱边才有的,芦笙踩堂和芦笙柱之间联系是儿童在芦笙柱所形成的文化场域情境之下各样活动完成其无意识吸收的东西,以而内化成意识。
四、结语
每民族都有其代表性的传统器物,这些器物在民族中具有独特的作用且能在社会进展中维持相对的稳定性。传统器物构造并非像一目了然的文字或图片,让儿童观看学习到某种知识的民族文化知识,它们的结构和形式所派生出来特殊的功能,就像形塑个体成长的模型,创造富含民族精神和物质底蕴的儿童成长空间,儿童的民族文化特质在器物所创设的特定的文化场域中潜移默化、毫无意识之下习得。忽视它们有着的价值和作用,随意割舍遗弃它们,那么新生一代的儿童脱离了它们所创设的文化场域,特有的民族文化物质和精神遗产都将可能在无形中消逝,代代相传下去。
Research on the Field of Children Culture Acquisition Creating by Ethnic Utensils: A Preliminary Study on Preschool Educa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iao Utensil Culture
Li Chun-xiaChen L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 Yulin Normal University,Guangxi Yulin,537000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Chongzuo, 532200)
Abstract: The typical of traditional Miao utensils include diaojiao building,fireplace,lusheng cylinder. There are results of Nature and Human Culture, and embodying value, beliefs, rules of the ethnic has been existing. These utensils are vital field of Children ethnic culture acquisition. Investigating the children in nature life situation of Rongshui Miao Village, and exploring the field of Children ethnic culture acquisition by interacting between utensil culture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 and children.
Key words: Child; Utensils ; Culture Acquisition; Cultural field

2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