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济源市小麦黄矮病发生加重理由及防治对策

更新时间:2024-01-31 点赞:12408 浏览:484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小麦黄矮病是老病害,在当地多年未发生危害,但近年气候变暖,该病呈现逐年加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浅析了小麦黄矮病发生加重的理由,了防治策论。
[词]小麦黄矮病;发生理由;防治
济源市黄淮海平原,是全国优质商品粮生产基地,常年播种冬小麦30万亩左右。据记载,小麦黄矮病曾在20世纪70-80年代区轻发生,体现为小麦矮化不抽穗。但近两年该病区发生呈现加重走势,是今年小麦黄矮病症状体现极为显著,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一、病原
小麦黄矮病病原为黄矮病毒,由蚜虫传播。该病于1950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大麦上,所以又叫大麦黄矮病。

二、症状体现

1.幼苗期染病

小麦全生育期均可染病,幼苗期发病,体现为根系浅,分蘖减少,显症叶片先以叶尖褪绿变黄,逐渐向基部进展,病叶稍厚而硬,叶背腊质层也较多,植株矮化,旗叶变小。幼苗期染病的植株在冬季死亡,即使不死的,后期抽穗结实,少量抽穗结实的子粒数减少,穗粒重减轻。

2.拔节期染病

拔节期染病,一般以植株中部至旗叶发病,先由叶尖开始变黄,叶脉仍为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病区可扩展至全叶的1/3-1/2,基部仍为绿色,保持时间较长,且变厚变硬,叶色较浓,黄化颜色鲜艳,全叶干枯,有的变为白色,多不下垂,植株矮化不显著,秕穗率增加,千粒重降低。

3.穗期染病

穗期染病,仅旗叶发病或旗叶先发病,然后再转向旗叶下1~2叶,即由上向下进展,植株不矮化,秕穗率高,千粒重降低。

4.此区症状

小麦黄矮病区体现为拔节期染病,发病前期典型症状是中部至旗叶叶尖变为鲜,叶脉仍为绿色,出现黄绿相间的条纹,后扩展至全叶的1/3,基部仍为绿色,后期黄化变为白色、干枯。抽穗期发病株较正常株矮一麦穗长,数能抽穗,但穗小、粒少、秕粒多,千粒重降低。

三、传染媒介

小麦黄矮病可由禾谷缢管蚜、无网长管蚜、玉米蚜、麦二叉蚜等传播病毒,麦二叉蚜传毒能力最强,是小麦黄矮病流行的主导传染介体。麦二叉蚜传播具持久性,但不终生传毒,也卵传毒。

四、发生、流行条件

1.与传毒蚜虫数量呈正

蚜虫越冬基数高,则小麦黄矮病发生就会重。济源市2006年小麦蚜虫越冬基数(2月上旬调查)1.5头(按百茎蚜量计算),2007年越冬基数21头;2006年小麦黄矮病零星发生,2007年小麦黄矮病则呈大面积点片状(每点片面积约3~10m),发生面积2万余亩。

2.与温度呈正

小麦黄矮病的发生、流行与麦二叉蚜的联系密切,而麦二叉蚜的发生与2、4月份气温呈正,是2月份气温联系最密切。济源市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一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但近年来,全球气候的变暖,冬季气温逐渐升高,2006年2、4月份平均温度是3.9℃(较常年同期2.8~C偏高1.1℃)、16.5℃(较常年同期偏高1.4℃),2007年2、4月份平均温度是

4.6℃(较常年同期2.8℃偏高1.8℃)、16.0℃(较常年同期偏高0.9℃)。

3.品种不同,抗性不同

小麦不同变种及栽培品种对麦类黄矮病体现出非常不同的反应。有些品种染病后损失不大,而另则虽属同样的症状,其损失。

五、防治对策

1.品种选择

选择高抗病品种或耐病品种。

2.药剂防治

防治蚜虫是制约小学语文教学论文黄矮病的措施,若冬前干旱温暖,10月上旬需喷药防治蚜虫,压低麦蚜越冬基数;若春季蚜株率达到3%~5%时,需继续防治。病区最好在小麦播种前用lO%吡虫啉可湿眭粉剂0.5~1kg对适量水拌麦种100kg防治,这样冬前不用防治蚜虫。对已发病的麦田,要及时防治蚜虫,避开病害扩散危害,加喷叶面微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栽培管理调节

播种时增加播量,保障苗齐、苗壮,密度大时,麦田空间小,田间小气候的湿度增加,以而不利于蚜虫生长发育。在已发生黄矮病的麦田,可增加肥水管理,推动初中语文教学论文麦株生长发育,以而减少产量损失。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