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期盼传统德育重心回归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28307 浏览:13167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德育策略教学论文是完成德育任务的手段。在课题探讨与实验中,现代德育工作者总结和创造了多样的德育策略教学论文,有如下几种: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品德评价法等。这些德育策略教学论文,的确多样,美中的是抓住德育的重心。所以在实际操作中,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达到预期的。刘正正所说:“现代德育是失败的”,此话有些绝对,但现代德育的弊端不言而喻,尤其是德育策略教学论文上,道德知识的灌输,把道德当成知识来教是应试教育下否认的事实。
,现代德育策略教学论文的弊端是:来自教育者的外因力量,轻视受教育者自身的内因力量。辨证唯物主义,事物的进展是内因、外因起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变化进展的,外因是事物进展的条件,外因内因起作用。所以德育的重心放在受教育者内因这一。传统德育策略教学论文恰恰内因,李泽厚所言“传统道德要求却是‘内圣’之学,即强调个体的正心诚意修身齐家。……的‘内圣’之学对个体的标准是做圣贤的道德最高要求。”
“内圣”一词最早出现于《庄子·天下篇》:“内圣外王之道”。《天下篇》看,“内圣外王”是天下之治道术者所追求的,“内圣外王”儒家传统的核心,先修己,后仕道。,“内圣”之道的内涵,修身养德,要求做有德性的人。在“内圣”,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说,约束,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这仁。一旦约束而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天下也就归依于仁了。修养仁德全靠,难道会靠别人吗?人能品德高尚的仁人,。正所谓“我欲仁,斯仁至矣”。综合内容,德育的重心“内圣”,受教育者的自我修身。
再对“道德”一词的内涵详加浅析,理解论断。现代社会中,“道”和“德”是连用的,表达的是;而古代社会,尤其是秦汉以前,“道”和“德”却是两个不同的。“道”一般被是形而上的根本性的东西;“德”是形而下的,是道的和外在体现形式。战国时期的韩非在《韩非子·解老》中说:“道有积而德有功,德者,道之功。”[3]又说:“道者,万物之所以成也。”汉代的贾谊在《新书·道德说》中曰:“道者,德之本也。”[4]贾谊和韩非的,代表了古代社会对道和德的认识,简而括之:道属内,德属外,道为主,德为次。德依以于道,离道也就无所谓德。
所以,德育的重心是内在的“道”。要深入探讨德育策略教学论文,就扎根于德的本源,即内在的“道”。实际上,德育策略教学论文的探讨,早在两宋时期就已运用,不为后人所罢了。两宋的思想家在探讨德育思想时,不像一般人只于道德的一般规定和社会功能的,将德育理由上升到哲学本体论的。忠孝仁义等道德规范仅仅是一般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准则,与宇宙本源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上的“无极”“太极”“天道”“天理”等联系在一起。
那么,“道”又作何解释呢?前文已经说过,“道”是形而上的根本性的东西。不同的思想家,不同的派别对它有不同的称呼。道家称之为“道”、“精”;儒家称之为“仁”、“性”;释家称之为“真如”、“如来”;王阳明等理学家称之为“良知良能”、“即心即理”等等。说法虽不尽相同,但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却完全一致。用现代比较明了的话来,“道”天人合一的高远意境。修养到了“道”的境界,人的所作所为即使是随心所欲,也能顺应自然规律,合乎人伦规范,如同孔子七十以心所欲不逾矩一样,就达到了德育的最高。天人合一的高远意境——“道”虽描述,理解,但它确确实实有着,就有着于每人的身上,即人人都先天具有这高远之“道”。
《礼记·中庸》曰:“道也者,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5]即是说“道”时时刻刻就在身边,始终与形影不离。庄子说:“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意思是人的心性道德经过修养,就恢复到初始的朴素。孔子也说:“克己复礼为仁”,此“复”字修复恢复之意,意思是说“仁”本来人人都具有,不须外求,只须克己,然后使其恢复即可。释迦牟尼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时说:“奇哉!奇哉!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只因妄想执著证得。”[6]将意思表达得更是清楚透彻。儒释道诸位大家,说是文化中坚力量的顶尖人物,其言之凿凿,众口一词,难道还有谁信奉?当代德育大家陈谷嘉和朱汉民在《德育思想探讨》一书中评论明代思想家薛宣复性的德育宗旨时说,薛宣“复性”的德育宗旨仅是为了道德价值,还是为了那个绝对的形而上的终极本体——代表天地本质和万物根本的“道”。总之,“道”的先天性和性已是被明确的事实。
明了“道”的内涵后,德育的策略教学论文就更加明确了,德育由外到内道德知识的灌输,来自外在的理,来自于人的内心,来自于人人本来都具有的顺应自然规律,合乎人伦规范的“道”。谈到这里,或许有人疑问:既然人人本来都具有能发挥高尚德行的道,那世上为何还有数不胜数的恶人恶行?人为何还要不断地接受道德教育?理由问得好,下面开始决疑。打个比方说,人人本来具有的先天之道好比是地下的金矿。这金矿金和已经开采加工出来的金本质无二。但未开采,它仍混迹于乱石之中,金子的功能并未发挥出来。芸芸众生就和这地下金矿一样,本来都具有同样的尊贵的道德,但开采加工,所以只能称为凡人,称为贤人圣人。那么,如何去开采加工呢?策略教学论文很简单,把金矿杂质除掉了。杂质一去,金子就变纯了,它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芸芸众生本来都具有的高尚德行也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大学》讲修身,先讲“格物,致知”。格物,革除心私欲之物——贪财喜名利等,然后就可恢复人人本来具有的良知。老子也说:“为学,为道日损。”[7]陈鼓应解释“日损”为“日损者,文饰,日以消损”。[8]释迦牟尼也说,明心见性,“勤除五盖”——财色名利睡。陆九渊提倡的德育手段“剥落”“去欲”的功夫,把意思说得更是清楚明了:“人心有病,须是剥落。剥落得一番,即一番清明,后随,又剥落,又清明,须是剥落得净尽,方是。”[9]所以,的德育策略教学论文是由内到外的主观能动精神,要让受教育者并敢于确认本有,其他人也都具有的内在德性——道,然后“剥落”“去欲”的功夫,使本心恢复并保持原有的“明德”就可。
当然,将德育的重心放在受教育者自身内因的,也摒弃来自教育者外因的作用。众所周知,的道德认知可能达到德育的,以这一点上讲,来自外因的灌输和说教又是必需的。仅在课堂上,还应随时随地给学生传输最的道德常识。单纯否定灌输,一味追求受教育者自身的功能不理性的。的是非好坏的认知,学生如何选择、如何发挥性就失去了最起码的保障。孟子提倡“性善论”,但依然后天教育,明证。
詹万生先生:在德育策略教学论文上,要转变初中数学教学论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旧三中心论”,要建构“以学生为中心,以情境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的“新三中心论”[10]。这一点对于进展学生的意识更为,是学生自为性、自主性、能动性的体现。詹万生先生的这番论断铿锵有力,旗帜鲜明,是对传统德育重心的。
文献
刘正正.传统德育对现代德育的启迪.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
李泽厚.现代思想史论.天津: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 韩非.韩非子.合肥:黄山书社,2002.
[4] 于智荣.贾谊新书译注.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5] 王媛,徐阳鸿,译注.大学中庸.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6] 于凌波.向知识分子佛教.福建佛教协会教育基金委员会,1963.
[7] 李存山,译.老子智慧之门.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
[8] 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北京:书局出版,1984.
[9] 黄根妹.浅谈陆象山易简教育思想.江西图书馆学刊,2003,33(4).
[10] 詹万生.推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革新.教育报,2004-06-10.
(责任编辑:刘永庆)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