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报任安书》中三“借”

更新时间:2024-02-14 点赞:31326 浏览:14516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司马迁著作五十余万言,除了暗隐《史记》篇章中的个性关怀,直接表明自己心迹的,也无非是《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假如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一生的总括和《史记》思想的浓缩,《报任安书》则是借书信的形式传达出的人生价值追求,是伸展开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真情解读,他是在借他人的酒杯,来浇自己心中的块垒,为自己的一生做个最后的了结。

一、以书信借“情”

以文章体裁来看,这是一封回复好友任安的书信,毫无疑问,这是一封迟到的并且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的回复。任安写信给司马迁,是在下狱之前,目的是让司马迁利用在皇帝身边工作的便利,举荐一下自己,“推贤进士”。司马迁回复这封信,是在任安“获罪临刑”之时,其间具体究竟隔了多少具体时间,我们不得而知,但司马迁的确是在任安临死之前做出答复的。既然任安已经获罪入狱,这封信也就不能直接送到任安的手中,最大的可能就是落入汉武帝之手,所以,所谓的“报”也即一种形式而已。再看任安,作为司马迁的朋友,能够写信给司马迁,让他为自己做“推贤进士”的工作,交情也非一般,司马迁人生之中最具情感分量和愤激程度的文辞被冠以“报任安”的名义,也可以见得任安在司马迁心中的分量。所以,这是一个刑余之人与一个濒死之人的灵魂对话,书信只是司马迁借以表明自我的形式,任安也只是自己设想的一个抒情对象,对话的双方隔着汉武帝这个高高的门槛,隔着无法打通的时空,肺腑真情喷薄而出,也就舍去了不必要的冠冕堂皇和虚伪客套。同时,因为书信来往的针对性和唯一性,更容易把深埋心底的情感发掘出来,司马迁给自己设置了一个俨然有着的倾听者,借此毫无保留地倾泻出积存一生的斗志、委屈、愤怒与梦想。

二、以《史记》借“气”

借用文天祥的句子,对于司马迁的人生遭遇,可以概括为“辛苦遭逢起一‘刑’”,即“宫刑”。司马迁熟读史书,也以其中获得了敢于质疑权威的勇气,在满朝文武对李陵事件保持沉默的时候,司马迁能够站出来为之辩解,在这个时候,他不是把自己和皇帝放在君臣的位置上,而是放在平等的正义平台上对事件本身进行质疑,也正因如此,他以现代社会的平等理念触犯了严格的封建等级秩序,最终获罪,被逼站在了生与死的十字路口。
人往往在这样的时候,最容易陷入对既往不幸的回忆中,司马迁就想到了自己辛苦坚韧的一生:“仆少负不羁之才,长无乡曲之誉”;“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文史星历,近乎卜祝之间”;“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沉溺累绁之辱”,“幽于粪土”……而对于“生死”的命题,也就有了更为深广的认识:“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特以为智穷罪极,不能自免,卒就死耳”;“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我们说,在人生的长路上,失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在生命的十字路口,能否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给自己一个悲壮而伟大的承诺,恰恰就成了存活还是毁灭的关键。所以,虽然司马迁多次提到“死”,考虑更多的还是“活”,无论身体以怎样的形式存活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的目的:“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中国人历来有这样的说法,“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炉香”,而孟子也有所谓“吾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的说法,浩然之气,至大至刚,充盈天地之间,中国的士人历来都是凭此完善自我的人格、伟大的志愿,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浩然之气”,才最终做到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对于司马迁来说,完成《史记》这一已经延续了不止一代的夙愿,完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历史巨著,就成了司马迁受尽奇耻大辱之后活下去的最主要的信念支撑。孔子说:“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以这个角度看,司马迁是一个仁者、一个勇者、也是一个智者,而使他集这些美德于一身的,是已经超脱形体的精神,是他以完成《史记》这部鸿篇巨制的人生目标借来的存活目标,是以如《最后一片叶子》中那片画在墙上的树叶获得的生命延续。

三、以先贤借“力”

在《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先是列举了众多曾经下狱受辱的历史人物——西伯、李斯、韩信、彭越、张敖、周勃、魏其、季布等,目的是说明自己不能帮助朋友的无奈,更重要的是表明自己所遭受侮辱的程度之深,传达内心最真切的感受。但在明确表示自己“隐忍苟活”的理由在于“私心有所不尽”之后,他又列举了文王、孔子、屈原、左丘明、孙膑、吕不韦、韩非等人的例子,所举人物前后的不同在于前者为士人之中的受辱者,后者则在受辱之后有所奋发,最终名垂青史。在“受辱”与“苟活”之间,司马迁选择了自己所说的形式上的“苟活”,其实就是完成自己的著史大业,最终目的也就是要成为他所说的“倜傥非常之人”,最终名垂后世。
毫无疑问,司马迁所列举的这些先贤人物,他们的人生均因苦难而摇曳多姿,因厚重而名垂千古。两相对照,不难发现,司马迁在赏鉴别人的同时,最终关照的还是自己,是在借他人的力量,获取存活的勇气、生命的源泉、前进的动力。作为后人,我们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司马迁完全有资格位列先贤之中,甚至比很多人做出的成就更大,并且,他们的人生之路也是如此一致,这就见出司马迁设计人生的准确性和实现人生价值的坚定性,当然,更有着对于人生的无比自信。我们说,人本身不只是物质的有着,还是精神的凝结,哀莫大于心死,只要有坚持的信念,有坚定的勇气,心就能永远年轻,就能用有力的双手弹奏出精彩的生命乐章。司马迁用自己的人生实践践行了自己的诺言,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坐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人生启迪。


(王培周山东潍坊市经济学校262234)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