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

更新时间:2024-03-19 点赞:8696 浏览:3340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随着对交际论述的探讨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教育部英语课程研制小组已把“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别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列入中学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如何提高学生对中外语言文化差别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理由。本文拟对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和课堂教学对策谈点看法。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可以是指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进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由于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不同学科对它的概念和范畴的探讨常带有显著的倾向性和侧重性。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到英国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在高中英语教学中,要让学生初步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必须遵照“相关、实用、循序渐进”几项原则,对文化导入的内容作必要的取舍。相关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应该与教材的内容有关,或者是教材的拓宽。文化导入教学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材料,尽可能与语言教学同行。
实用性原则是指文化导入要注重与日常交际的主要方面紧密联系,对于那些干扰交际的文化因素,应该详细讲解,反复操练,做到学以致用。
循序渐进原则则要求导入的文化内容应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注意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逐步扩展其范围。
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认为高中英语的文化导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干扰言语交际的文化因素,包括招呼、问候、致谢、致歉、告别、打电话、请求、邀请等用语的规范作用,话题的选择,禁忌语、委婉语,社交习俗和礼仪,等等。
(2)非语言交际的表达方式,如手势、体态、衣饰、对时间和空间的不同观念等等。
(3)词语的文化内涵,包括词语的指代范畴,情感色彩和联想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某些具有一些文化背景的成语、谚语和惯用语的运用。
(4)通过课文学习,接触和了解相关的英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史地、文学及当代社会概况。
(5)了解和感受中西方价值观念和思维习惯上的差别,包括人生观、宇宙观、人际联系、道德准则以及语言的表达方式等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媒介,文化影响和制约着语言交际,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因此,文化导入的成败很大程度取决于其是否能与语言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下分别以词汇、对话、语篇、语法教学几个方面谈谈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课堂教学对策。

一、揭示词汇的文化内涵

词汇教学的难点是某些词语的文化内涵。即使形式上极为简单的表达,困扰学生的并不是如何准确发音和正确拼写,而是如何得体运用。对于这一类词语,教师应着重介绍或补充与之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必要时进行汉语文化比较,使学生不但知道它们的表层词义,更能了解其文化内涵。
例如,英语中的亲属称谓词比汉语少得多,一个cousin涵盖了“堂/表兄弟,堂/表姐妹”等几种联系;而“农民”这个词在汉语里是统一的概念(泛指“农业劳动者”),英语中却以其经济情况、文化教育的不同,分别用farmer和peasant来表示。上述词汇指代范畴上的差别,体现了中西方民族在人际联系上不同的传统观念和社会风俗。
又如“狗”这个词在汉英两种语言里的表义都是一样的,但中国人常用“狗眼看人”、“狼心狗肺”之类贬义词语,而英语中那个“a lucky dog”(幸运儿)习语却表明狗在英语国家的身价百倍。透过同一个词的不同联想作用小学数学教学论文,窥见出汉英两个民族各自的心态和习惯。
此外,以《圣经》中的Garden of Eden(伊甸园)来指代汉语的“世外桃园”,以Shylock( 夏洛克)来比喻“狡诈者,守财奴”,以strong as a horse来表示“气壮如牛”,after tea的意思是“喝过午时茶”…诸如此类的成语、典故和短语,都是英语民族生产、生活、宗教、文艺的反映,只有将它们放在社会文化背景中进行教学,学生才易于理解和掌握。

二、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策略教学论文,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

三、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高中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四、让学生感受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方式的小结,它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达到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He''s a friend of mine”,双重所有格准确地体现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联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一看到if,两句的语法联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它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民族重悟性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思维习惯上的文化差别,感受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上述课堂教学对策仅仅是粗浅的尝试,是很不成熟的。目前,对高中英语文化导入的探讨 还处于初步阶段,教学大纲和《教参》中在这方面还缺乏具体的指导和要求。但正如鲁迅先 生所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我们相信,只要广大英语教师和外语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文化对语言学习的重要量,不断探讨和实践,就一定能有效地使学生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别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