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4-16 点赞:8905 浏览:3455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一、问题的提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信息技术教育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务必逐步推行信息技术必修课,该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实践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之处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我们学校很早就开设了信息技术必修课,并且尽量的多组织课外信息技术活动。现在我们学校已经让学生都接触了电脑,但是效果却并不理想,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堂经常玩网络游戏,上网聊天,网上购物,看电影,听音乐,在他们心里信息技术课堂,就是课堂,游戏课堂……
如何改变这种低效、无效的教学课堂,是亟待我们信息技术老师要去研究并改变的一个棘手问题。

二、理论基础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2)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加德纳认为,每个学生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关系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思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九种智力,智力之间的不同组合表现出个体之间的智力差异。教师应该去了解每个学生的背景、兴趣爱好、学习强项等,从而确定最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同时教师在教学及评价的善于看到学生的智能优势,努力挖掘学生的潜在智力。
(3)有效教学理论
以学生为中心,把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辨证统一在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上。“学习中心论”是有效教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强调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提供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条件,以促使学生形成有效的学习,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学习理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学生学习的原有状况是教学深化的根本出发点和依据,备课当然要“备教材”,但主要的是要“备学生”,重在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出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认知结构之间的结合点。“教材内容”为学生的“学习内容”,课堂教学是教学生学习,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角”,教师只是个“导演”。
信息技术学科由于其学科的特殊性,在课堂教学中,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如意的教学行为,致使课堂效率比较低,课堂上无效、低效的教学现象时有发生,极大地阻碍了新课改的实施,限制了学科的发展。那么,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探求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成为深化新课改的迫切需要。那么,探索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就迫在眉睫!!

三、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有效性措施

(1)创设有效教学情境
学生的知识不是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构建的。因此,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非常重要。创设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基本途径。创设教学情境是模拟生活,使课堂教学 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加强感知,突出体验。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构建“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是小学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根据这个理论,创设情境大致有以下几种:

(一)创设悬念情境。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等,在新课引入时,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制造悬念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创设信息情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提供一些开放性、生活性、现实性的信息,让学生根据教师所创设、提供的信息,提出、解决数学问题。学生都可以进行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训练。从而,使每个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创设生活情趣。

生活是数学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源泉。因此,教学必须从抽象、枯燥的形式中解放出来,走向生活,使数学生活化。

(四)创设求异情境。

求异思维是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对给出的材料、信息从不同角度向不同方向,用不同方式或途径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主要形式,教师要善于选择具体例题,创设问题情境,引导他们的求异意识。对于学生在思维过程中时不时地出现的求异因素及时给予肯定和热情表扬,对于学生欲寻异解而不能时,则要细心点拨,耐心引导,帮助学生获得成功,让他们在对于问题的多解的艰苦追求并且获得成功中,享受创造性思维活动的乐趣。
(2)实施因材施教
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致谢www.618jyw.com
现代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说: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才,而学生由于自身身体和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因素不同,学生是有个性的、有差异的。因此,要让每个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就得先承认学生有个性、有差异的。因材施教的实质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实质就是要进行分层教学。
总之,改变学生学习方式、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不愿意学,或者颓废学信息技术转变为乐意学,这是教师亟待改进的。作为教师,我们一方面要不断更新观念,树立先进的教学理念,另一方面要将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尽可能地采用效果最好、效率最佳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的每一分钟都能体现出价值,为实现优化、高效的课堂教学而不断努力!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