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述面对面让生活与数学“面对面”

更新时间:2024-02-08 点赞:33900 浏览:1570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形态,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引导。
数学教学儿童生活引导方式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充分挖掘数学与生活水平的有关联系,努力在生活中寻求数学原型,将它作为教学的情景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生活入手,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1.创设“生活情景”,突出主体地位,培养探究能力

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情景有机结合起来,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教师要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让数学贴近生活,学生就会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例如,可以创设“开放性”的实践题,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源于:论文大纲www.618jyw.com
。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国庆”节到了,黄明的爸爸准备给他1500元钱上海旅游三天,但不能超过三天,回常州不能超过晚上十点。接着让学生小组活动,帮助黄明查找常州到上海的火车、汽车、轮船、飞机时间表,票价和旅游点的门票价,制订旅游计划,鼓励学生进一步查找资料。通过这样的教学,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2.展示“生活素材”,丰富感性认识,培养逻辑推理能力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无数的数学问题等待开发,作为学习活动设计者的老师,要充分挖掘生活资源,揭开数学的神秘面纱,捕捉展现生活素材,唤起学生探究的。
为了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必须有感性认识作基础。感性认识丰富,表象清晰,理解和掌握书本知识就比较容易。我在数学教学中,经常尝试展示“数学生活素材”,将其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呈现给学生,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使知识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的表象。
上例中,从日常生活中学生经常玩的翻编花心的毛线入手,通过放、捏、拉、横放、竖放、斜放等一系列操作活动,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感性认识,从而对线段特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分析、比较、综合等逻辑思维能力。

二、还数学原本,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1.提供“生活原型”

数学教学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要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并对比较抽象的概念、定义、公式、法则能从实际体验出发理解和掌握,强化数学意识,培养数学能力。
如在教学加减法简便运算时,为了让学生体会到多减要加,我举了这样一个实例:小冰带了253元钱,到商店买一台标价98元的收录机,从口袋里拿出()张100元,营业员找回小冰()元,这时,小冰口袋里还剩()元。要求学生除了填出上面三个空格,还要用算式表示出求还剩多少元的算式来。结果学生列出了这样的算式:(1)253–98;(2)153+2;(3)253–100+2。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这几个算式。学生自然能体会出:算式结果相同,但算起来后两种比较方便。学生也能体会到为什么多减要加的道理。

2.借助“生活经验”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注重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请看“一步乘法应用题”的教学片断: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一道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和小芳一起去看电影,每张电影票6元,一共要用多少元?一位叫陈铭的男生问我:“老师,小芳多大了?”我疑惑地问:“你问这干什么?”他说:“如果小芳很小看电影的时候,坐在爸爸、妈妈的腿上就不用买票了。”是呀,我怎么没想到的。他说:“我小的时候和爸爸、妈妈去看电影,一直是买2张票的,现在去才买3张。”这时,教室里沸腾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小芳还小不需买门票,要求2个6是多少;一种是小芳需要买门票,就是求3个6是多少。”有的学生说:“有的时候也会只需买半票,学生优惠嘛!所以会出现3种情况,不买票、买半票、买全票。”
学生在解题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多角度地考虑,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不能不说这是一种创新,是学生具有良好数学意识的体现。的确,数学来源于生活,有很多的数学问题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而学生又容易理解那些有实际生活背景的数学问题。上述例子,陈×等同学正是借助了生活中的经验,才有了不同一般的回答。因此,在教学中我们除了要注重选择学生身边的、感兴趣的事物,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外,还要注重为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解题的依托,使学生学会借助生活经验思考问题。

3.回归“生活实践”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学会从生活实践解决问题。“学生学了本领,就想用”这也是孩子的天性。
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学生理解了利息、利率的含义,知道了计算利息的方法,学生跃跃欲试的心情可想而知,书上的习题学生感觉不够“解渴”。此时,我及时安排了以下作业:(1)做自己的小会计,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你积攒的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把你的分析汇报给大家。(2)做家庭小助手,帮妈妈理财,算一算妈妈存的钱利息是多少?到期扣除利息税后应取回多少钱?怎样存最合算?学生极有兴趣,他们不但到各家银行去了解各种存款种类的利率,还考虑到存多长时间比较合算,最后还考虑存的方法,是逐年逐年把本金和税后利息存入,还是整存整取?有没有国债可买?有没有建设债券可买?然后进行交流汇报,并阐述理由。在这一系列的实践中,学生对利率、利息、税率这些知识的理解极为深刻,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此项活动既让学生懂得了储蓄的意义以及利率调整与社会生活、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体验社会各行各业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对学生进行了不乱花钱、珍惜家长劳动果实的思想教育,实现教知识与育人的统一。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多种多样,因此,用数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也是各异的。数学教学要通过问题解决,让学生充分经历发现解法的过程,使数学思维伴随着问题的解决而得到发展。
教育应从儿童的现实生活出发,扎根于儿童的生活,与儿童的现实生活境遇发生关联。理解儿童具体生活的形态,理解儿童在发展时期与外部世界建立的生活关系和行为方式,探寻有效的引导方式,这样才能对儿童进行有意义的引导。因此,我们的数学教学既要从生活入手,又要还数学原本。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