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提要新课程革新中教师角色转变提要集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4692 浏览:1173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为了适应新课程改革,实现素质教育,教师必须要完成传统教育教学角色的转变。
首先:从师生关系的角度进行转变。新课程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在以往注重结果的"传道、授业、解惑"的基础上更加注重教育过程,以及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深入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其次:要从课程运做的角度进行转变。以往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是执行者,而新课程要求教师是课程的构建者,要有不断开发教学资源的能力,善于调整课程进程和课程结构,促进学生的个性成长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以往教师只要会"照本宣科"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而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具有自己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同时教师还是课程的评价者,判断教学内容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适当的矫正和调整。最后:从教师自身的角度进行角色的转变。未来社会是终身学习的学习化社会,教师只有成为终身学习者,才不会被时代抛弃,这样才能做到真正的教学相长。为了更好的开展工作,教师要学会与学生、家长和学校管理者的合作。教师更重要的是成为的研究者,让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充满行动和研究的色彩,不断通过实践、反思、调整,直到教育教学活动有新的进展。
只有教师首先成功的完成各个角色的转变,教育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新课程改革才会真正意义上的实现。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教师角色师生关系课堂教学
新课程改革中教师角色的转变
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21世纪,各国都将教育革新作为国家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一环。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浪潮也滚滚而来。新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和管理方面都较原来的课程有重大创造和突破。这场改革给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作为新课程改革重要的因素——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角色的转变。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写的《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做了这样的描述:现在教师的职责越来越少的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教师必须集中时间和精力从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创造性的活动,互相了解、影响、鼓舞。教师能不能正确认识在新课程下的角色,将直接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和教师职能的发挥,进而影响教学实际效果。所以,教师要尽快适应新课程,就必须首先转换自己的角色。下面从主要的三个方面来说教师角色应该做出的转变。

一、从师生关系的角度看教师角色的转变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基本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保证。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可以用"传道、授业、解惑"来形容,即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又强调知识的灌输,相对而言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需要,这既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也与现代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是必须进行改变的。

1、传统知识传授者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新课程中,传统意义上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将逐渐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学过程不只是忠实学位论文参考文献格式www.618jyw.com
地执行教案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作为传统的知识传授中的教师的角色应发生如下变化:
(1)由重传授向重发展转变。
传统教学中的知识传授重视对"经"的传授忽视了"人"的发展。新的教学改革要求教师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我们知道,学生既不是一个待灌的瓶,也不是一个无血无肉的物,而是一个活生生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可以学习掌握知识,又可以得到情操陶冶、智力的开发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学过程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21世纪的到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竞争已经给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教育不再仅仅是得到自由和和谐的发展;教育不再是仅仅为了适应就业的需要,而要贯穿于学习者的整个一生。回顾20世纪学校教育所走过的历程,知识本位——智力本位——人本位。当代教学应该致力于发展学生包括智力本位的整个个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由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
新课程提倡,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育评价也应以关注学生学习状况为主。正如叶圣陶所说的"教是为了最终达到不需要教"。
一堂课究竟应该怎么上?传统教学中教师讲的是牵着学生走,学生围绕着教师转。这是以教定学,让学生配合和适应教师的教。长此以往,学生习惯被动学习,学习主体性也渐渐丧失。而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相信学生的学。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的智能体现于他的活动之中。我们要培养人的智力和能力,就应通过相应的学生主体活动来进行。同样,要训练学生阅读、思维、操作、记忆和想象等诸种能力,甚至是学生的求知欲、意志、兴趣等诸项非智力因素,也必须通过学生的相应的主体活动来进行训练。因此,在教学中,大胆让学生独立实践、独立思考、自我总结,对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和素质具有积极意义。
信息社会终身教育的背景下,教师不可能,也没必要把浩如烟海且很快会过时的知识全部教给学生,帮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特别是终身学习的方法才是教师工作的聪明选择。只有这样素质教育才能实实在在的得以实施。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传统的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它从源头上剥离了知识与智力的内在联系,同时,它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无需智慧努力,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抹杀和个性的摧残。
所谓重过程就是教师在教学中,重点放在知识形成的规律上。我们知道,学生的学习往往经历"(具体)感知——(抽象)概括——(实际)应用"这样一个认识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飞跃:第一次是"感知——概括",也就是说学生的认识活动要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概括,从而得到知识的结论;第二次飞跃是:"概括——应用",这是把知识结论应用于实际的过程。显然,学生只有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实现这两次飞跃,教学目标才能得以实现。摘自:毕业论文提纲www.618jyw.com
摘自: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