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12 点赞:11000 浏览:450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健康是永恒的话题,针对中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引导和教育学生有一个健全的身体和阳光的心理状态。
【源于:科研方法与论文写作www.618jyw.com
关键词】健康;心理健康;德育;心理辅导;身心健康
健康是永恒的话题,是人生的第一财富。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论述健康时选出健康的新概念,健康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首先健康四个方面。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的当今世界,躯体健康已不是健康最主要的体现,而心理的健康则更是让人们关注。在农村中学,随着独生子女、留守孩子群体数量的增大,家庭问题的复杂化,现代观念更新的加快,素质教育的推进,特别是心理素质亟待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是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好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培养健全人格的手段和有效途径。

一、当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

1.学习类问题

学习是学生的主要任务,围绕着学习产生的问题占中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其反映有二:
(1)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
(2)厌学是目前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是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有名成绩很好的学生就曾在日记中写到:“晚上11点多了,望着桌上摆满了的教科书、英语词典、作业本……我真想把它们一下子烧成飞灰。”表现了强烈的焦躁、愤懑、无奈。

2.人际关系问题

这也是中学生反映最多的问题之

一、主要包括: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的困惑和烦恼。有位学生谈到,一次他向一位同班女生询问功课,被老师看到后受到了苛刻的指责,并把这事作为一条小辫子抓在手里,动辄就揪了来“示众”一番,“你以为我不知道你吗?”。严重地刺伤了他的自尊心,导致他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老师让东他偏向西,而内心又十分矛盾,甚至影响了对学业的兴趣。
(2)与同学交往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朋友之间的关系不能很好处理而苦恼。一名女生因她们要好朋友发生了矛盾,她夹在中间十分为难,与甲交往怕乙不高兴,与乙交往又怕甲不理解,最后干脆两位朋友都不再交往,可内心又十分寂寞,想恢复与朋友的关系又不知该怎样去做。
(3)与父母关系的问题。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相互理解和沟通,或家庭关系不和学生造成的心灵伤害。有位学生谈到“我经常和妈妈闹矛盾,听到她的骂声就心烦,有时真想一走了之,再也不回来,可看到她瘦倦的面容,花白的头发又觉得于心不忍,每天就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真不知该怎么办。”

3.情感类问题

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此时,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了好奇与向往,当然也会伴随着出现许多情感的困惑。如:初恋的兴奋,失恋的沮丧单恋的烦恼等等。归结起来有两个方面:

一、是与同齡人的感情纠葛,多是同学间的密切交往所至。

其二、是与成年人的畸恋问题。有位学生恋上了比自己大十几岁的英语老师,明知没有结果,却无法控制自己不去喜欢他,整天就想见到对方,与对方呆在一起。当对方不接受这种情感时,就觉得生活毫无意义,甚至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二、保持心理健康,学会做情绪的主人

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那么我们怎样帮助他们解决问题?怎样才算心理健康呢?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什么?生理健康的指标较明确,判定更容易一些,而心理健康的判定便较为困难,因为心理健康具有明显的相对性和模糊性。
心理健康是相对的,而且人的心理健康状态是动态变化的,而非静止不动的。人的心理健康即可以从相对的比较健康变成健康,又可以从相对健康变得不那么健康,一个人偶尔出现的一些不健康的行为和心理,并不意味着心理不健康。心理健康应指出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持续存在的状态,而不能只看一时性的偶然现象,使断定心理不健康。心理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素养的提升,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也因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而有差异。
心理健康的标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

1.拥有正确的人生态度

正确的人生态度来源于对社会生活正确的认识。抱有正确人生态度的人,对周围的事物有较为清醒的认识和判断,即有远大的理想,又有实事求是的精神,因而在社会变革时期能够与时俱进,在其他同学眼中是阳光、乐观的。

2.保持满意的心境

满意的心境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内容,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对他人、对学习、对生活都比较满意,没有心理障碍。满意的心境来源于认识,由于他们能一分为二地论人论事,因而既能接受自己,又能悦纳他人。他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外貌、德才学识有正确的观点。他们在别人的议论中既不会被赞扬冲昏头脑,又不会因批评、责备而烦恼。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不会淹没在别人的言论中无所适从,他们总是处于一种独立自主的状态。他们对别人也有一种客观的、全面的评价,不会忽冷忽热,不会苛刻地要求别人。对工作、生活、学习也有正确的标准,既不好高骛远,也不急功近利,因而心境总是满意的、愉快的。

3.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乐于交往的人往往能在相互交往中得到尊重、信任和友爱。这是因为他们以同样的态度对待别人,因而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矛盾。与人为善的人能够与大家互相理解、彼此感情融洽,协调一致,相互配合默契。 人际关系和谐,心情当然就比较舒畅,心理会处于健康状态中。

4.培养良好的个性

良好的个性是健康心理的重要标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保持统一的人格,做到自信而不狂妄,热情而不轻浮,坚韧而不固执,礼貌而不虚伪,灵活而不油滑,勇敢而不鲁莽,既有坚持到底的精神,又不顽固执拗,始终保持坚强的意志,诚实、正直的作风,谦虚、开朗的性格。

5.调整适度的情绪,充分的理智

人与动物区别在于有理智。健康必须有自我控制能力,有适度的情绪,不过悲、过喜、过忧、过怒。要用积极的情绪战胜消极情绪,不使消极情绪、过绪维护较长的时间。要始终保持热情饱满、乐观向上的情绪,而不低下猥琐、泪丧悲观的情绪,更不会反复无常。

三、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多年来,学者专家纷纷为心理辅导作出定义。从狭义看,心理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帮助一个人自助”。若从广义看,心理辅导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心理辅导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心理辅导老师的职责在于通过心理辅导,给学生以一定的帮助、指导,促进他们认识结构和情感与态度模式有所变化,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评价和选择,解决在学习和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不断保持与增进身心健康,使人生有统合与丰富的发展,迈向自我实现。
总之,从教育从科学的发展观,可持续发展出发,要求21世纪的国家主人必须要身心健康,才能把中国建设得更美好。而今天的中学生就是明日国家的主人,从而在现阶段我们应引导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树立正确的首先观念、自尊自爱、尊重他人、尊重异性、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觉地使生理需要服从社会需要,完善自我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