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浅谈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33600 浏览:15678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应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调查显示,我国有相当一部分中学生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心理问题,而且有一部分学生存在心理和行为问题,如任性孤僻、焦虑、神经衰弱、学习不良、厌学、逃学、违纪等。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警钟已经敲响。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压力过大

而今,中学生面对的来自学校和父母的学习压力越来越大。学校一味追求升学成绩,父母对孩子学习期望值过高,都给中学生带来了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学生对挫折的承受力较差,出现了严重的厌学情绪。不仅是成绩差的学生厌学,部分成绩好的学生亦表现出厌学情绪,更有甚者选择了辍学,个别学生还产生了轻生的念头。同时,精神上的压力,也造成了学生萎靡不振、记忆效果下降、思维迟缓,有些学生还出现了焦虑情绪,特别是遇到较为重要的考试时焦虑症状更为严重。

2.人际关系不和谐

由于现在的初中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都是“太子”和“千金”,他们考虑事情不太习惯想到别人,而是过多地考虑自己,因而与同学相处不融洽,人际交往能力弱,更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显得力不从心。

3.青春期心理问题突出

进入青春期后,学生的内心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他们渴望被人理解和关注;另一方面,他们的独立感增强,不愿意把自己的内心轻易表露出来。这就容易产生自我认识上的偏差,出现闭锁心理。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剧变,也会引起中学生情感上的激荡,这种动荡的情感有时表露有时内隐。然而,尽管他们内心激动、高兴或苦恼、消沉,而表面上似乎很平静,他们有话有秘密想与别人倾吐,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缄默不言。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理解,便会出现压抑心理,出现焦虑与抑郁情绪。

二、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原因

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直接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尤其是网络上的软暴力导向直接侵蚀着学生的身心,导致某些学生的社会公德意识低落,对自己的不良恶习和违反道德的行为习以为常。

2.家庭原因

一些文化素质不高的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一味采取高压政策,导致孩子极端逆反;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极端溺爱,要求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其他都由家长包办,致使孩子缺乏独立意识和自理能力。最严重的就是父母离异殃及子女,这是教育的一大顽症。夫妻离异后,对子女的教育问题或无暇顾及,或互相推诿源于:论文格式范文模板www.618jyw.com
,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亲情的浇灌,从而产生孤僻、抑郁、自卑等不良心理。

3.学校教育

而今,一些学校仍然是应试教育大行其道,学校德育针对性差,缺乏魅力,实效不强。有些教师不尊重学生,对不顺从的学生动辄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对学生缺乏关怀和尊重,尤其是对单亲生、学困生,没有及时给予特殊关怀。以上种种,都导致学生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途径

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结合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状况,笔者认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国家要优化青少年的成长环境

国家应不断完善一系列保护中学生健康成长的法律法规,依法打击危害中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减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和渗透。应通过新闻媒体教育和引导青少年自觉远离游戏厅、网吧等不宜进入和涉足的营业性娱乐服务场所,同时要积极营造适合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2.学校要对学生家长进行引导和帮助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要努力营造、平等、和睦、信任的家庭气氛,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软环境。学校应引导和帮助家长,让家长懂得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了解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懂得教育学生的正确方法。

3.教师要在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应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开设健康教育课或开展讲座,利用班会课、国旗下讲话、黑板报、广播站等途径向学生宣传心理健康知识,针对中学生的心理特点,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各学科教师要利用好学科教学,适时适当地对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加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针对当前我国中学生存在的心理素质方面的弱点,实施素质教育的现实需要。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迫在眉睫,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只有社会、学校和家庭三者形成合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责任编辑 赵永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