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议新形势下新形势下影响中国高校稳定国际因素及对策学生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6059 浏览:1396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冷战结束后,中国所面对的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尤其是国际形势对中国高校稳定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文章分析了新形势下影响中国高校稳定的国际因素,并提出了高校在国际冲击中有效保持稳定的对策: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度;逐步完善各项维稳机制;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修养,提高政治素质,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稳定国际因素对策
[作者简介]姜运仓(1970- ),男,山东成武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区域政治与经济。(河南郑州 450015)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9年度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科学研究“十一五”规划课题“河南省高校稳定现状及对策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09]-JKGHAG-0732)
[]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5-0165-02
随着中国的日渐发展壮大,世界上“中国威胁论”的声音不绝于耳,并在行动上采取各种手段企图阻滞中国前进的步伐,这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慨,这种情绪在中国青年身上表现尤甚。世界在新的利益整合过程中,动荡因素明显上升,中国高校稳定也受到来自国际环境的扰动。

一、新形势下影响中国高校稳定的国际因素分析

1.国际、国内的意识形态相左分子企图改变中国当前道路的活动对高校稳定构成干扰。苏东剧变发生后,西方一些敌视中国的势力开始把渗透的重点放在了中国,尤其是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更促使其加快了行动的步伐。由于高校在一个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西方敌视中国的势力及其在中国的响应者,主要包括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恐怖势力等,开始把高校作为其活动的重要据点。再加上近年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传播渠道的增多,高校学生对新事物的兴趣较高等因素的影响,中国高校学生受以通信、网站、邮件、网上聊天等工具宣传的蛊惑而引发的不稳定事件时有发生。如果再联系到当前中国改革开放所处的新阶段的形势,即中国的改革正处于攻坚期,各种社会矛盾时有发生,不少阶层因利益受损而不满,这种不满也会隐于在校大学生心中,再辅之不怀好意者的挑拨,必然会引起高校的不稳定。正如埃瑟·戴森所说的那样:“数字化的世界是一片新的疆土,可以释放出难以形容的生产能量,但它也可能成为恐怖主义和江湖巨骗的工具,或弥天大谎和恶意中伤的大本营。”①比如,大学生利用网络讨论一些敏感问题,就可能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以匿名身份进入高校BBS,散布各种错误或虚假信息,进而迷惑广大学生,试图造成混乱。
2.经济全球化形势下政治、思想、文化多元化对高校师生的冲击。当前的经济全球化无疑是由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它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经济领域,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也必然会受到冲击,这种冲击一方面会破坏甚至毁灭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会造成西方文化与本土文化的对立。无论哪一种冲击都会影响到大学校园,大学师生们会对西方文化产生或盲从或反抗或批判接受的反应,同时也会对传统的价值、理念、文化等进行反思,甚至会在一些师生的头脑里产生迷失和彷徨,进而影响到高校师生的思想稳定。这些冲击表现在:(1)世界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对中国的影响。自十四大以来,中国正式定位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融入世界的范围越来越广,程度来越来越深。在这种形势下,中国社会的经济成分、社会阶层、利益关系、分配方式以及就业的范围与方式都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再加上这些变动在思想领域的扩散,高校也难置身事外。(2)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社会旧有观念的冲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推进,中国社会原有的观念和认识受到强烈冲击。例如,市场经济对中国传统观念中平均主义的冲击,在中国悠久的文明进程中,长期存在“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大家可以共同贫困,但难以接受贫富差距过大,但市场经济的发展结果却与此相反;再比如对中国一元意识的冲击,在过去的中国社会中,往往只存在或只允许存在一种主导性的思想,其他认识则被认为是背经离道,而在经济全球化语境中,则是多元认识共存;再如过去中国社会长期存在的害怕竞争的思想,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也将被勇于竞争、敢于竞争的理念所代替。这些理念的变化也会反映在高校校园中。(3)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革命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冲击。由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全球各国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联系的方式也越来越多样,甚至可以这样断言:国家间的陆海边界还十分清晰,但在信息传播领域,国家之间的边界已经比较模糊。这种现象在给国家之间交往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使意识形态的传播更加快捷与直接,也使阻止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青年的渗透和影响变得越来越困难,构筑的预防堤坝越来越前移。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等方面宣传的渠道在增多的同时,遇到的挑战也会越来越多,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会越来越大,相关的工作人员所承受的压力会逐渐增大。(4)经济全球化给中国带来的人才冲击。这种冲击的主要表现是:一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层次的人才将在全球流动,中国将在留住人才和引进人才方面做更多的工作才有可能建立自己发展所需的人才库;二是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也给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带来较大影响。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扩大,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弊端已经显露无疑,如何对其进行改革,使其进一步与国际高校接轨,并使中国高校所培养的人才符合中国发展的需要是一个亟待考虑的问题。
3.国际重大事件引发大学生激愤对高校稳定的冲击。这些冲击之所以发生,是因为这些事件多与中国重大国家利益有关,大学生往往倾向于用比较强烈的方式来表达他们的爱国之情。当前的大学生多为“80后”或“90后”,他们的成长历程基本上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进程。这一进程总体是和平顺利的,但也充满着艰难曲折。由于时代的影响,他们的性格明显具有两面性:一方面他们年纪轻、精力旺盛、自主性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斗争和反抗意识强,所以他们的爱国热情更多地表现为一种爱国;另一方面因他们涉世时间短、社会经验少、人生阅历浅、思维缺乏深度、政治警惕性和领悟性不高,容易衍生出盲目的爱国主义冲动,很有可能被国外反动势力、国内分裂势力和一些心怀鬼胎分子所利用,出现有违初衷的“好心办坏事”的情况,造成社会冲突和动乱源于:论文提纲格式范文www.618jyw.com
。②我们在分析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时不能忽视这种特征,也就是说,既要看到其爱国、有正义感、能够引发社会上共鸣等积极的一面,也不能忽视由于热情甚至是冲动引发的对社会稳定的冲击。因此,大学教育与管理者就要在对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进行引导的同时,也要给他们提供过绪宣泄的出口。当代大学生正处于迅速走向成熟而又未完全成熟的发展阶段。他们年纪较轻,有,敢说话。特别是当有损中国利益和中华民族尊严的事件发生时,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表现得最为强烈。我们曾一度怀疑过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承受压力的能力,但近年在北京奥运会、上海世、汶川大地震等重要关头,中国青年大学生的表现已经给出了响亮的回答,证明他们是有使命感的一代。但是,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那样,如果爱国的迸发毫无节制的话,它也有可能成为引发高校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因不外是两个方面:一是大学生社会阅历较少,遇到问题易盲目、易冲动,政治上的幼稚可能促使其做出一些“过激行为”;二是境内外敌对分子的狡猾,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他们会不择手段地去诱惑、怂恿大学生做一些不利于社会和高校稳定的事情,或者隐匿于大学生中,利用他们作掩护开展一些分裂、反动或扰乱活动,既达到了其不良目的,也严重干扰了高校的稳定。近年的“抵制家乐福”事件就是如此。复旦大学历史系姜义华教授曾指出:“在错综复杂的历史关头,大学生最重要的是要表现出智慧和远见,表现出真正的大局观念。”③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在这些重要关头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教育,使这种爱国热情真正利国、利民、利校。

二、高校在国际冲击中有效保持稳定的对策

在研究中国高校稳定问题的时候,要重视国际因素的影响,并且,随着形势的发展,国际因素在中国高校稳定中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我们应及早应对,防患于未然。主要举措有:
1.要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度。在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我们很难完全“屏蔽”掉所有不良思想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各高校工作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大学生如何甄别和选择价值观念方面。也就说,要加大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作用。为此,一方面,各级教育部门要把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为各高校实施这一工作提供一流的工作环境和平台,同时还要加强对这一工作实施效果的督导与检查;另一方面,各高校要不断创新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方式,增加说服力;高校教师也要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教学方法,尽力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接受教育内容。只有这样,各种有图谋的西方宣传才能无缝可寻,失去市场。
2.要逐步完善各项维稳机制。为了防备各种国际因素对中国高校的冲击,也为了有效应对已发生的各类有国际背景的事件,迅速平息并消除其影响,各高校应制定各种制度。笔者认为至少应建立以下机制。第一,要建立监控机制。高校的有关部门应把对国际因素的监控纳入日常工作范围,随时关注动向,及时把异动报送有关部门,以供决策者参考。第二,要建立从各级教育管理部门到高校各处室之间的协调机制。因为,有国际背景事件的发生往往不是单一和偶然的,处理起来也会涉及多个部门,这就需要政府与高校之间的协作,更需要学校各个处室的协同工作。第三,要做好各种预案。近年来,由于各类事件的发生,国内各高校已经对一些突发性的涉稳事件做好了处理预案,但总体来看,还不是十分全面,尤其是针对有国际背景事件,许多高校还缺乏经验及应对措施。第四,要建立定期与学生交流的机制。因为,多数西方敌对势力所针对的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且影响手段多样而隐蔽,有些事件从谋划到发生已持续了一段时间,但高校的有关部门却一无所知。所以,各高校应建立各种与在校大学生的沟通机制,及时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收集信息,防患于未然。
3.大学生自身也要加强修养,提高政治素质,自觉抵御不良思想的侵蚀。在高校,大学生是国际敌对势力的争取对象,是高校维稳的重点工作对象,但我们也可把其打造成学校维稳的主力军。这就需要高校要不断地提供各种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并加强指导。具体来说,大学生应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政治素质:第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通过了解中国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增加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信心,努力抵制国际上对中国的诋毁与污蔑。第二,增加民族自信心与民族自豪感。主要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和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等方面的教育,使大学生增加对领导、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第三,增强对信息的辨别能力。在校大学生面临着大量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有些学生就是因为缺乏经验,思想上、政治上不成源于: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熟从而导致对不良信息的轻信。如果我们能坚持不懈地加强对大学生甄别能力的教育和培养,这些东西就会被识破而失去土壤。
[注释]
①(美)埃瑟·戴森.

2.0版—数字化时代的生活设计[M].胡泳,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②许亨洪,杨朝清.当代大学生爱国热情的保护和引导——以功能冲突理论为视角[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7.
③陈雯,吴进.谈新时期对大学生爱国热情的引导[J].现代企业教育,2008(11):9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