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述留心“大步”更要“留心”学年

更新时间:2024-03-03 点赞:13778 浏览:5816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是我国近年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有效地执行该政策决定,有助于我国义务教育的进程,也有利于我国教育的整体发展。然而,缺乏对政策及客观现实的正确分析,不当的“大步”,很容易引起各种各样的“失误”。因此,笔者认为,“大步”跟要“留心”。
关键词: 布局;调整;问题;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党、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共同努力,增加投入,我国的农村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农村教育状况并没有完全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许多根深蒂固的问题没有彻底解决,而且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新的形势下不断产生。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就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是我国近年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在198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后,我国进行了第一次较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各级地方政府以农村初、高中为重点,撤并了一批规模过小的学校,初步整合了当时的农村教育资源。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将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列为一项重要工作,并指出应“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02年和2003年,国务院和财政部分别下达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和《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

一、布局调整带来的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简称“撤点并校”,一个推行了多年的改革,随着一系列“尴尬”的暴露,再度引起公众的注意和议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农村中小学生上学困难,路程遥远且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农村中小学布局的调整,撤减了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改变了调整前基本每村一所小学,一个乡镇2~4所初中的格局,将学生集中到乡镇的中心学校,使得许多农村中小学生一天步行往返十里甚至二三十里到乡镇中心学校上学,就近上学成为奢望。尤其是让我们感动与担心的是,许多中小学生为了上学不迟到,不得不天还没亮就起床,擦黑赶路上学,晚上再摸黑回家。
(2)子女教育费用骤增,农民家庭无力支撑。不少地方在大量撤减中小学后,父母考虑到孩子上学路途的艰辛和安全,只好让孩子搭车上学并在外解决午餐,增加了交通费和午餐费的开支;或者选择让孩子在学校寄宿,给孩子添置生活用品的费用,加之伙食费源于:论文摘要范文www.618jyw.com
,日积月累,这对于多数并不富裕的家庭来说,不是一笔小数目。
(3)农村寄宿学校卫生方面凸现许多困难,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调整后尽管许多地方都要求当地乡镇中心学校提供寄宿服务,但是仍有一些地方受资金所限至今无法解决学生住宿,不少学校即使能够勉强提供寄宿,其条件也大多非常简陋,学生的安全、卫生、医疗、管理等寄宿的基本要求无法得到保障,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有的孩子因为恋家、恋父母,情绪情感极不稳定,有的甚至因此而厌学。
(4)中心学校教师工作繁重,教育质量难以有效保证;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原意是通过合理合并,提高中心学校的办学质量,但是,由于部分地方政府不顾当地情况,盲目合并,使得有些中心小学教育质量不但没有实现提升,反而出现了下滑现象。

二、问题的严重性及原因分析

这些问题不是单一的出现在某一个地区或某一个学校,表现出较明显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而且还显示出了较深的危害性。近年来,部分地区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的失当所带来的各种问题及其消极影响已日益凸现:上学的困难与教育费用的上扬使得一些农村学生,尤其是边远、贫困山区学生遭遇求学危机,其家长也陷入困境。这些地区的农民群众对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产生怀疑,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撤并自己家门口的学校,为什么要让孩子花这么多钱,去那么远的学校读书?尤其是部分地区盲目追求急速撤减,撤并后的中心小学校舍、师资和教学质量与一些较好的村乡办学校差异并不大,农民看不到撤并的优势,更是对布局调整工作产生不满,导致当地干群关系紧张。换言之,当前部分地区不合理的布局调整不仅严重影响了当地农村义务教育的普及,给农村学生带来了新的求学困难,而且还制约着农村义务教育的持续发展,甚至对当地的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威胁,因此,迫切需要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关注。
农村中小学学校布局的调整是我国近年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配置,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而制定的一项重要政策。为什么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呢?认真思考,问题的原因就会浮出水面。自2001年全国大规模的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开展以来,部分地区,集中力量改善了一批乡镇中心学校的办学条件,使合并后的中心学校实现了一定的规模效益,当地的教师队伍质量与教育教学水平也得以提高。但是,有些地方政府并没有做到认真学习和领会政策精神和要领,没有做到科学、合理、因地制宜地调整,即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人口密度、地理交通、农民经济负担等现状,忽视大规模集中办学对财政、教育、师资及配套设施等方面大量的实际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地撤减了当地大量的农村中小学和教学点。

三、现有的对策及思考

我们国家和政府及时调查和搜集反馈信息,发现问题之后,采取了系列措施解决或缓解问题。如,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最终实现全部“两免”并对贫困家庭的寄宿学生“一补”,即现在所说的“两免一补” 。其主要内容是:1、免费教科书:每生每期按实际书款减免;2、免杂费:小学每生每期70元,初中每生每期90元,特教每生每期70元;3、补助贫困寄宿生生活费:每人每年750元。其中生活补助费标准已从2011年秋季开始调整为:小学每人每年1000元,初中每人每年1250元。这项政策从2001年开始实施,其中财政负责提供免费教科书,地方财政负责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2005年,和地方财政安排“两免一补资金70多亿元,共资助中西部贫困家庭学生3400万人。2006年又从西部地区开始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的学杂费,享受免学杂费政策的学生达到4880万人。 “两免一补”的施行,从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所引致的问题,但是,受当地经济发展等因素的制约,仅仅靠“两免一补”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该问题至今依然存在甚至在一定时期内将长期存在,且仍然保持着其根本的特征。
出现了问题并不可怕,不能及时有效地解决问题才是严重的。为了更好地减少或避免这些不合理调整引发的问题,个人认为,在经济条件尚不成熟,政府尚不能完全满足大规模集中办学所需的条件的情况下,适当地倒退一步或把调整的步子放慢一些,考虑问题更成熟一些,问题可以得到更好地有效解决。
参考文献:
于月萍.义务教育区域内均衡发展的对策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03,(3):12—15.
孟旭,樊香兰.我国基础教育投资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J].中国教育学刊,2003,(4):11—13.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