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开放性开放性设计,让课堂充满数学味学术

更新时间:2024-01-25 点赞:27208 浏览:12123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数学课的独特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数学教学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过程,教学的开放性是激活数学思维的重要手段,进行开放性的探究,引入开放性的情景,进行开放性的练习,从而使答案和结论更具开放性摘自:本科毕业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关键词】开放性设计数学思维激活数学味
著名的数学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数学课的独特的价值在于学生的思维是否活跃,即数学思维是否得到充分发展。学生的数学学习和研究应该是数学思维过程和数学思维的结果,数学课的活跃,实质上应是数学思维的激活,而不是一般情感上的宽松和学生毫无意义的回答。只有当数学思维过程充分展开之后,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体现在学生思维的“数学化”上。开放的教学设计,有利于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使数学课真正上出数学味儿来!

一、开放性的探究,思考深刻

《数学课程标准》(2011)明确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新的教学方式与新的学习方式逐渐被广大教师理解、接受并付之实践。但在教学实践中,仍存在一部分教师对探究活动认识肤浅、重视不够、操作不当、流于形式。开放性的探究,不仅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究需求,而且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将数学开放试题作为探究问题,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思维空间,而且能提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黄爱华老师执教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的课堂上,导入阶段的问题“你们能不能利用桌上的材料表示1/4?”由于其具有开放性,既有利于学生用旧知识来理解,又可以引出对单位“1”的理解的深化。新授阶段的探究,1/□和□/□,都是开放的。教师提出具有开放性的问题,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理解,用不同的材料,“做”出了不同的1/□和□/□,再让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每个人都要说明, “我把什么当成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多少份,这里的一份或若干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或几分之几”。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这样开放性的设计,让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 “做分数”的基础上充分地说分数,思维被充分激活,课堂中弥漫着浓浓的“数学味”。

二、开放性的情境,想象丰富

张齐华教师在执教江苏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认识几分之一”的“活动——建构”环节的课堂上,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
让学生先看图估一估,再填上合适的分数。然后思考:下面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再想象拓展:如果继续往下分,还能出现几分之一?
……
教师利用这样开放的情境引导体观察,初步渗透了整数“1”和“几分之一”的内在联系,将新知初步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体系中,拓展并完善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结合直观图继续展开想象,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彰显了独特的思考价值和魅力。
在整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课件播放多美滋1+1奶粉广告。
看后让学生思考:广告中的画面让你联想到了几分之一?从哪些画面中,可以联想到这些分数?
将广告巧妙引入课堂,不仅能够激发兴趣,更重要的是,广告中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内涵,从广告来看,小朋友横着切一刀将蛋糕平均分成8份,体现了其思维的简约性和独创性。让学生观察广告画面能联想到哪些分数,尤其是第九个小朋友拿到的1/2究竟是谁的1/2,他到底有没有整个蛋糕的1/9?如果没有,他究竟拿到了整个蛋糕的几分之一?这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必将引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走向深入!如此巧妙的情境设计,必将引领学生的目光越过蛋糕本身,聚焦于对整数与分数、分数与分数之间关系的思考上,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思考大有裨益。

三、开放性的练习,空间广阔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课堂教学活动中引入开放性问题进行教学 ,是当前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善于思考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适当引入开放性练习题,将有利于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能提高学生思维的多向性和灵活性。
在《口算、估算与推理》的课堂上:
师:为了研究方便,刘老师把大家分为两个大组:小猴组、小兔组。(教师说明分组方法)
师:接下来我们要进行口算比赛。一会儿我给你一些萝卜。小兔爱吃萝卜,小猴呢?小猴是杂食动物,什么都吃,萝卜当然也吃。
(老师出示一些萝卜。)
师:在萝卜上写了一道题,如果这个数大于45就是小猴们要了。要是小于45谁要了呢?
……
小兔组:我们要。
(出示:6×□)(学生自由争论)
师:由都不要到都可以要,这里有个纪律:能不能说清楚□填几是谁要,填几又是谁要?(学生自由讨论)
生:略
师:说对了但说得不全,谁能一个人说清楚?
生:我们可以填0-7这么多数,他们才只能填8、9,所以都可以要。
……
刘老师设计了“6×□=”这大于45还是小于45这道开放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来思考,将得到不同的答案。当学生说“其实这些萝卜我们都可以要”可以看出,他的思考层次要比前两位学生要高,因为他是在前两位学生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概括,进一步思考的结果。刘老师抓住这位同学的回答进行了即时评价:“从都不要到都要,这是一个进步!”并提出“能不能说清楚□填几是谁要,填几又是谁要?”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和敏锐性。

四、开放性的结论,课外延伸

在《观察与归纳》这节课的结尾:
师:三角形几条边?
生:三条边。
师:几个三角形?(生:一个)
师:内角和是多少度?(生:180°)
师:四边形几条边?(生:四条边)
师:最少能够分成几个三角形?(生:两个)
师:七边形呢?(生:一分为五)
师:九边形?
生:一分为六(正确为“七”)
……
师:同学们,刚才的问题都是来自老师的,但是我想通过这节课把这些问题转化为你自己的,不断地问自己为什么,就一个一个地问,一个问号你可能解决不了,但是当你把这些问号连成一串的时候,你就会发现,你就有办法解决它了,四边形一分为二,五边形一分为三,六边形一分为

四、七边形一分为五,十二边形一分为——谁能告诉我十二边形的内角和是多少?

生:180°×10=1800°
师:我是不是给你一个十二边形去一刀一刀地剪?
生:不用。
师:你们已经把一个个数学现象连接起来生成了一个数学的规律,让我们用这个规律去解决以后在学习中遇到的新问题。(下课)
开放的结论,开放的课程,教师巧妙地在本节课上抑制了结论的出现,给更多的孩子提供了思考空间,这是一种期待,相信学生们会带着自己的思考、个人的理解走下课堂,走进生活,当学习从课堂延伸到生活的时候,这不就是大课堂的建立吗?一个数学活动结束以后,所产生的有形的结果,一旦得到“权威”(教师)的肯定,就会使学习者终止他的学习。上面这个情节的设计得到的不是一个个句号,而是由一个个问号连接起来的学习活动,方法的获得、态度的确立,必将为学生探究新的知识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可以这样说,开放性的数学课堂,引领着学生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既能向学生提出智慧的挑战,又能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一堂好的数学课的本质就是要彰显数学思考,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1月版。
《新课堂创新教法与经典案例评析》小学卷中,世界知识出版社,夏俊生主编。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