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课堂矛盾让课堂生长

更新时间:2024-02-11 点赞:25494 浏览:1185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论文大全www.618jyw.com
摘要: 花落知多少:“知”还是“不知”?;报得三春晖:“报得”还是“报不得”?江枫渔火对愁眠:“眠”还是“不眠”?让矛盾成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点、对话点、精彩点、再生点……教学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
关键词:矛盾课堂
教学片段

(一):“知”还是“不知”?

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春晓》教学片段实录:
师:《春晓》的晓理解吗?它是日字旁,说明跟什么有关?
生:太阳。
师:晓的意思是早晨,春晓呢?
生:春天的早晨。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2:作者在春天的早晨看到了什么?
生2:春天的早晨作者听到了什么?
生3:春天的早晨作者想到了什么?
生4:春天的早晨作者做了什么?
……
师:自己读读诗,看看你们想知道的这些诗人写没有?
生:诗人写了听到的和想到的。
师:春眠不觉晓,理解吗?
生1: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生2:春天一睡就睡到早晨了。
师:作者在春天的早晨醒来后听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自己读读这首诗,分别做上记号。
师:春天的早晨作者听到了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作者听到了鸟叫声,我从“处处闻啼鸟”知道的。
师:怎样的鸟叫声?
生1:动听的鸟叫声。
生2:清脆的鸟叫声。
生3:许多鸟叫声。
师:你从哪儿知道许多鸟的?
生:我从处处知道到处都是鸟叫声。
师:春天的早晨作者还听到了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还听到了风雨声,我从“夜来风雨声”知道的。
生2;不对,夜来风雨声是想到的。
师:其它同学呢?
生3:风雨声是夜里的,不是春天的早晨听到的。
生4:是春天的早晨想起夜里的风雨声。
师:春天的早晨作者还想到了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作者还想到“花落知多少”,花落了不知道有多少。
生2: 不对,花落知多少是花落了知道是多少。
生3:书上写的是“知”啊?
生4:不对,花落了怎么数得清多少呢?应该是不知。
师:究竟是“知”还是“不知”?
(生互相看看,眼睛里写满了疑惑)
师:那落了是多还是少?
生5:是多。
生6:花落了数不清。
生7:花落了不计其数。
师:那知道还是不知道?
生8:知道的,是花落了多得数不清。
生9:不知道,花落了多得数不清,不知道有多少了。
生10:花落了虽然不知道具体的数字,但是知道肯定数也数不清。
生11:就是花落了多得数不清的意思。
生12:老师,我觉得花落知多少后面用问号更好,花落下了知道多少吗?就是数不清的意思。
师:同意吗?
生一致同意。
教学片段

(二):“报得”还是“报不得”?

国标本小学语文第四册《母亲的恩情》教学片段实录:
师:儿行千里母担忧,一路上,孟郊感慨万千,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孟郊看到的,用浪线划出孟郊想到的。
生1:孟郊看到了生机勃勃的小草和衣服上又细又密的针脚。
生2:孟郊想到了“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师:老辈人有这样的习俗:针脚又细又密,出门人就会很快回来。母亲又细又密的针脚是盼望儿子?
生:早日回来。
师:老师这儿有两个数学题目,谁会解?母亲的慈爱=?小草=?
生1:母亲的慈爱=太阳的光辉,小草=孟郊
生2:母亲的慈爱=太阳的恩情,小草=儿女
师: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就是说谁报答不了谁?
生:儿女报答不了母亲。
师:五十岁的孟郊难忘此情此景,写下了这句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报得还是报不得?谁理解这句话?
生3:小草报答不了太阳的光辉。
生4:儿女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
生5:谁说小草能报答得了太阳的光辉呢?
生6:谁说儿女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
师:是报得还是报不得?
生(一致):报不得。
生7:老师,我觉得报得三春晖后面应该用问号才说得通,谁说小草能报答得了太阳的光辉呢?谁说儿女能报答得了母亲的恩情呢?用上问号就是报不得的意思。
师:大家认为呢?
生(一致):用问号更好!
教学片段

(三):“眠”还是“不眠”?

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枫桥夜泊》教学片段实录:
师:枫桥是地名,位于苏州城外,枫桥夜泊理解吗?
生:夜晚停船在枫桥。
师: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生1:作者为什么要夜晚停船在枫桥?
生2:夜晚停船在枫桥看到了什么?
生2:夜晚停船在枫桥听到了什么?
生3:夜晚停船在枫桥想到了什么?
师:自己读读诗,把诗人看到的用横线画出,听到的用浪线画出。
师:诗人看到了什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1:诗人看到了月落、霜满天,我从第一行诗知道的。月亮落下去了,乌鸦在啼叫,到处都是霜。
生2:诗人看到了江枫、渔火,我从江枫渔火对愁眠知道的。
师:江枫渔火对愁眠谁理解?
生1: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对着忧愁睡觉。
生2:对是伴的意思,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我的忧愁睡觉。
生3:我觉得诗人忧愁得难以入眠,这里的眠应该是不眠。
生4:对,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我的忧愁难以入眠。
师:诗人为什么而愁?生1:可能是想家,思乡之愁。
生2:可能是客居他乡而愁。
生3:可能是见不到朋友而愁。
生4:可能做不了官而愁。
生5:可能是考状元没考到而愁。
师:这么多愁思是眠还是不眠?
生(一致)不眠。
师:那这一句诗怎么理解?
生:江边的枫树和渔船上的灯火伴着我的忧愁难以入眠。
师:你还从诗中哪里可以看出不眠?
生:夜半钟声到客船,都半夜了他还听到钟声,说明他还没睡着,是不眠。
矛盾一词,语出《韩非子》的《自相矛盾》,在唯物辩证法中,即对立统一,指事物内部各个对立面之间的互相依赖而又互相排斥的关系。矛盾,就是一种对立的状态,也可以理解为事物发展的两个端点。矛的存在是因为盾的存在,所以他们又是统一的,缺一不可。我们就说它是对立统一的。我们在可以教学中利用好这一对立与统一的关系,激起思维的火花,于矛盾处生成、生长,于矛盾处见精彩:

一、让矛盾成为课堂教学的生成点

常言道:“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敢于向教材说“不”,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在教学中,我们没必要把教科书当作圣旨,可以使学生有自己的主见,不学鹦鹉,人云亦云。敢于向老师说不,“人非圣贤,孰能无惑,孰能无过?”师不必高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在上述案例中,敢于向权威挑战,相信自己,学生才会成为有主见的人。统一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贯通的性质,斗争性表现为对立面之间具有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在教学中寻找到矛盾点:知还是不知,眠还是不眠,报得还是报不得,生成了课堂教学的思维点,激起学生思维的碰撞,促使深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课堂的灵动产生于思维的活跃。

二、让矛盾成为课堂教学的对话点

统一是对立面双方的统一,它是以对立面之间的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矛盾的斗争性寓于矛盾的统一性之中。斗争是统一体内部的斗争 , 在对立面的相互斗争中存在着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斗争的结果导致双方的相互转化,相互过渡。找到了矛盾点,要注意抓住矛盾的两面性,激化矛盾,也就是对矛对盾的深入理解。以《春晓》为例,为什么是知?为什么是不知?通过例举理由,让学生在寻找理由的过程中使矛盾更加深化,使矛盾成为一种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你说你有理,我说我有理,在对话的同时,真理越辨越明。

三、让矛盾成为课堂教学的精彩点

激化矛盾之后,怎样找一个和谐统一点,让两者可以相辅相成,更好地理解课文呢?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发展。矛盾的统一性是矛盾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矛盾源于:毕业总结范文www.618jyw.com
双方互相渗透,贯通为矛盾的解决准备了条件;矛盾的斗争性导致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不断变化,以致最终造成矛盾统一体的破裂,致使旧事物被新事物所取代。一个和尚能够挑水吃,但毕竟太累太孤独,他期待着新同伴的加入。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很快两个和尚就成了好朋友。再后来又来了一个和尚,这下子协调状态被打破了,三个和尚总是争吵大于做事,以至于混到了大家都没有办法再忍受下去的地步,其中一个和尚就主动出走了。余下的两个和尚一开始总是闹着别扭,但慢慢的又成为了一对新的好朋友。 寻找矛盾的平衡点,如:知和不知都是为了说明花落得多,平衡点是花落得多;报得和报不得都 是为了说明儿女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平衡点是儿女报答不了母亲的恩情;眠和不眠都是为了写作者忧愁,平衡点是忧愁。条条道路通罗马,无论怎样辨论,真理是不变的,大家异曲同工,同样的精彩。

四、让矛盾成为课堂教学的再生点

从矛盾的解决中引导学生敢思考敢质疑,在教材空白处或有疑问处加以辩论,在辩论中升华对教材的理解,养成尊重科学、尊重真实、尊重知识和善于思考的习惯以及创新的意识。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来了,课堂由于新的矛盾再出发,从不知到知,再到更深层的不知,课堂充满了活力。
易经系卦辞传:“三人行则损一人,一人行则得其友,言致一也。”,也就是说,三人走路就会失去其中一人,一人走路就会得到自己的朋友,是言语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斗争和相互协调的共同存在。
课堂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教学是一个不断打破平衡、寻找平衡的过程。在这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的终身化需要我们更多的去关注教育的生态平衡,为学生学习的可持续发展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韩非子》。

2、《科学社会主义》1995年第04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