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启示“同课异构”带给我启迪

更新时间:2024-04-22 点赞:26314 浏览:12038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更新教育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强力推进课程改革,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新时期对教师的要求。但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发现,面对不同的教育对象,教师要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确实需要花费心思,精心打磨课堂。再加上教师本人教学理念的落差,教学个性的迥异,导致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变的教学内容和多变的学生而唉声叹气,不知道如何改进课堂实效,让教学沉默于那种“年年人不同,但年年教相似”的死寂模式。为了打破这种陈旧的模式,我校把开展“同课异构”作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的一项新举措。这种教学研讨为我们教师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广大教师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教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真可谓是相同的舞台,不同的精彩。课后,老师们进行了激烈而务实的研讨:旨在通过执教老师的教学智慧,总结出课堂教学的策略。下面,我就三月份,我校开展“同课异构”活动,谈自己一点感受。
伴着和煦的春风,我校的二十多位语文老师精神饱满的走进了五年级的教室,参加学校 开展的“同课异构”活动,为了便于研讨,本次“同课异构”安排的四堂课是由五年级四位语文老师分别教学《晏子使楚》。教学过程简录如下:
课例一 :
首先进行课前展示,出示自己搜集到的精美语言素材,然后由“语言是一门艺术”导入。直接出示围绕课文设计的三个问题: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2、晏子是如何反驳的?3、晏子的语言巧妙在何处?让学生带着这三个问题分别闯关,然后总结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并进行课外拓展:如果晏子在你面前你会说什么?为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记忆,最后让全班同学分角色朗读,排练课本剧。
课例二 :
首先课前进行了素材展示,然后由“周恩来巧答美国记者的问题”导入。整体把握。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说说文章分别叙述了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导出课文的写作顺序:入城——见面——酒席上。研读重点:楚王分别是怎样侮辱晏子,而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研读相关语段,用不同符号标出楚王侮辱晏子的话和晏子反驳的话。以小组为单位,探讨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晏子的机智、善辩。
课例三 :
让学生展示自己课前搜集到的关于善辩的口才这方面的素材。由“周恩来总理回答记者的话”导入。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研读重点: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让学生找出相关的语句,标上不同的记号,然后通过多次的读,多次的讨论,感受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这个环节用了30分钟,然后导入到晏子的身上,分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简单的读了晏子的话,教学内容没有完成。
课例四 :
进行课前展示,由相声《 吹牛》导入。提问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学生交流初读感受,老师用板书概括课文的主线。让学生快速的读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话,抓住三个“只好”体会楚王的无奈,反衬晏子的厉害,然后研读晏子的话,在每一回合中感受晏子的特点,最后总结出晏子是个怎样的人,让学生进行了一个小练笔:晏子在离开楚国时,楚王会说什么。

一、本次“同课异构”校本教研活动,让我们在前进中,收获着累累果实。

1、教无定法,四堂课从教学方法上来说是多样的,无论是环节安排还是细节处理都有很大的差异。或粗犷,或细腻,或简略直接,或曲折婉转。有的借板书的精美来弥补表达的不足;有的用机敏的言辞展开讨论;有的用磁性的语言和孩子打成一片。这些都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教学风格。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感觉,让我们感受到了方法的灵活性,目标的多元性。然而给我们更多的启示是:一堂好课的前提是课前精心的备课,课后精心的反思。不仅要备教材,更重要的是要备学生。
2、四堂课还有一个共同的亮点, 那就是孩子们丰富多彩的课前展示。我们都知道,学好语文关键在于积累,四位老师都注重学生的课前展示,督促学生养成了积累的好习惯。这种好的开课形式激活了课堂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广大听课教师课后一致反思,都将准备借鉴这种好的方法。
3、拓展丰富了文本内容。多渠道的课外延伸,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四位教师对同一内容的不同处理,产生了不同的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彰显教师教学个性,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收获背后隐藏的忧患

没有一堂课是完美无缺的,因为我们所教的对象是有思想,有个性的学生。他们思维不同,所需也不同,这样课中所用方法对每个学生来说适应和收获自然就有差别了。因此,在议课中,老师们也就这四堂课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发现繁华的背后也隐藏着忧患。具体如下:
所谓的“同课异构”就是学内容由几个老师接连上课,或是由一位教师连续几次采取不同方式上课。这种教研模式已经提了很久。促进了教师积极参与意识。通过对比操作性强,有利于教师对新课程理念与方法的把握,有利于教师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转化为实际的行为。这种模式也迫使每位教师在教研中必须去深入地观察、分析、比较、并展示出自己个性化的设计。但因多人对比的原因,教学中不免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误读。
就拿这四堂课来说,我们看到对学内容,不同的教师理解不同,有深浅程度的不同,有认识角度的不同。尽管老师在备课时参考了许多资料,对课文进行了认真的分析,但限于每个人的认识水平和教学经验,对课文的理解也很难做到一步到位。尤其是对后面上课的老师来说,因看了前面老师的课,自己总想多一些花样,多一些创新,使得教学设计有了太多的“异”。就有点画蛇添足了。因为太多的“同”意味着简单的重复,但太多的“异”,则意味着不成熟,意味着跑题。
有很多教师认为“同课异构”是为了教学研讨,也有的教师认为“同课异构”就是要强调“异”。其实不然,无论怎样的“异构”,所期望达到的目的是一致的。因为我们的教学目标相同,教学对象认知水平也差不多,在这一程度上,决定了我们的教学设计在很多方面“同”。判断“同课异构”活动中不同执教教师的教学设计孰优孰劣,不在于教师是否有标新立异的独特设计,而是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否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就像课例三中,执教者为了能与其他三堂课有不同之处,将楚王做了主要对象去分析,想用反衬的源于:大学毕业论文格式www.618jyw.com
方法来突出晏子的能言善辩,但结果却有点舍本逐末了。这也足以让我们清楚的看到“异构”的目的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生和教师的实际开展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而不是为了“求异”。因此,“异构”并不排斥教师使用相同的方法。
总之,无论怎样的“异构”,最后还是殊途同归,我们最终的目标是让学生学有所得,教师教有所获,切记:不要一味追求创新而忽略了主题。一位名人说过:“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就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模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使教育者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同课异构”也造就了语文课堂的百花齐放,相信这朵教研之花会长开不败的,让我们一起在“同课异构”同成长,共同反思,共同进步,共同收获!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