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朗读语文教学中朗读

更新时间:2024-01-21 点赞:10258 浏览:4353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文章从三方面阐述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同时,针对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时间少、教师范读少,学生朗读兴趣不浓厚等问题提出了具体的策略、做法及达到的效果。
关键词:朗读重要性;应对策略;达到效果
1002-7661(2013)02-035-01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了朗读,语文课就很难成为真正的语文课。
首先,我们从语文的心理学角度看,朗读是对语言材料强化记忆的过程。学生朗读时除了“目视”在大脑皮层留下的视觉痕迹外,“口诵”的声音同时刺激大脑皮层留下痕迹,只有“熟读”才易于“成诵”,特别是集体诵读时,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同学间彼此互相影响,才可以使学生彼此间注意力高度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从语文基本功训练的角度看,朗读是训练学生语感的源于:论文参考文献www.618jyw.com
途径。随着新大纲的修订,我们看到课内外阅读量和背诵篇数明显增加,注重了小学阶段语言的积累。小学阶段大量的诵读优秀诗文和典范文章,可使学生对文章所涉及的词、句、段、篇进行品味和琢磨,是一种不知不觉的训练。只有积累了语言材料,才能在反复接触中融化而成为自己的东西,为己所用。才能在运用中能辨正误,识优劣,从而提高听、说、读、写的能力。
从语文学习规律的角度看,朗读是促使学生由“感”到“悟”的过程。我们常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汉语中有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地方,有些是源于本民族的历史文化,有些是地方方言,有些是民情风俗等。只有学生在多读中一点一点去接触,慢慢地去了解,对于这些字、词、句调、词法,句法、韵律、节奏等才能由无知到有知, 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较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目前语文课堂教学中,朗读时间较少,教师范读少,学生朗读兴趣不浓。怎样改变这一现状呢?

一、读要目的明确

课堂上朗读与自由朗读不同,读前教师先要让学生明确朗读的目的。如初读的目的是感知课文的大体内容,讲了一件什么事?说的是谁的事?划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等,先提要求再让学生读。精读理解,要掌握主要意思,理清段落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或文章的脉络。细读品味,应读出感情,读出语气、语调等。只有目标明确,朗读训练才能扎实有效。

二、读要形式多样

语文课上切忌一遍遍机械的反复,应使用多种形式的读来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如:教师范读、看视频听读、听录音跟读、录像片伴读、齐读、分小组读、分角色戴头饰读、男女轮读、一条龙接读等.

三、读要引入竞争

小学生个性好强,爱表现,所以课堂中引入竞争才能有生机,出活力。课堂上,我经常让学生组与组之间、男生与女生之间展开朗读之间,评出优胜组和朗读能手,让朗读能手领着大家读一读。同学们在竞争中争取人人参与、个个品评,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朗读和听读、品读的能力。

四、读要带着问题

教师精心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做到读问结合,方能加深理解课文内容,切莫“放空车”。读问结合,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朗读是让学生边读边想,读读划划,在读中找答案,以问促读,才能读得投入,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

五、读要及时引导

学生朗读时,教师要及时引导,纠正读错的字词和读破的语句、段落,把学生不能把握感情基调的语句及时导读出来。并引导学生朗读中感情的表露,如读《十里长街送总理》时应用低沉的语调读出人们悲伤的心情,读《让我们荡起双桨》时应带着欢快愉悦的心情去读, 读《小珊迪》时应用伤感的语调读出人们对小珊迪悲惨遭遇的同情等。教师只及时点拨、示范、讲解,学生才能读得声情并茂,才能使读者、作者、文中人物感情融为一体,才能使课堂教学达到情景交融、和谐统一的境地
我们常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学语文不仅是学习语言的规律,更主要的是学习语言中闪烁的中华民族的璀璨文化和民族精神。
语言是人的心灵之声,我们语文教师要充分把握语言,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能熟读成诵,让名篇佳作中优秀人物品格滋润、震撼学生的心灵,使学生自我参照、 自我完善,从而塑造出完美的人格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力,进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