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政治理论论少数民族高校政治论述教育民族特点

更新时间:2024-04-05 点赞:25103 浏览:10979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教育的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动,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成败的根本标准。提高教育有效性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我们认为,这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没有针对性,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解决教育的针对性,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自身的特色。
关键词: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民族特色
1674-9324(2013)05-0257-02 自2006年新的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实施以来,我国13所少数民族高校在总结多年来政治理论教育改革发展实践的基础上,按照教育部和国家民委的要求,着眼于新形势下少数民族高校面临的新形势,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究竟体现在哪里?如何把党、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统一起来,与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结合起来,在形成民族特色上有所作为?本文试图站在提高政治理论教育针对性、有效性的视角上,就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着眼于民族特色,提高教育的针对性、有效性是新形势下深化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
我们在这里提出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说到底就是为了总结和概括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新特点和新规律,从而加强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提高有效性。其中,有效性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生命线,是最根本的核心问题。我们向少数民族大学生所传授的理论是否真正被他们所接受,这些理论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他们的思想,又有多少变成了他们的行动,这是检验政治理论教育的根本标准。但如何提高有效性呢?这是一个很复杂的综合性课题,当然需要我们从多方面努力,做许多工作,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要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没有针对性,有效性就无从谈起。对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来说,解决教育的针对性问题,最基本的要义就是要着眼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形成自身的特色。

二、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是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的根本立足点

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不是人们随意的主观想象,也不是人们人为主观赋予的,而是有其内在的根据,这个根据就是少数民族高校及其教育对象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少数民族高校本身在办学宗旨、校园文化、学科专业、管理制度等方面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他们是一个特殊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生活环境、成长经历、思想观念都显示出全新的历史特点,如何充分研究和认真发现总结这些新特点,采取相应的、适合他们特点的教育,这是我们在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必须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从教育的对象来看,“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较为偏僻、族群特征明显以及经济欠发达地区,他们入学后都表现出鲜明的特点,比如,在宗教信仰上,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都有自己独特的民族宗教信仰,新疆学生大多信仰伊斯兰教,平时学生们通常选择在清真餐厅进餐,而藏区学生大多信仰佛教,他们喜欢用代表自己民族信仰的藏饰,包括一些脸谱、图腾来装饰自己的寝室。在人际交往方面,藏族、新疆等族群特征比较明显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通常有自己特定的交往群体,他们大部分时间跟自己同一民族的同学在一起,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交流;在学习方面,由于他们的文化基础较差,大学英语、高等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普遍跟不上,特别是政治理论课,许多学生由于政治理论基础较弱,学习起来感到很吃力,在课堂上经常听不懂,也听不进去,有些甚至失去信心,经常逃课。所以,总体来看,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学习兴趣普遍不够高,学习效果不够理想。我们要认真研究和总结“80后”、“90后”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这是我们探索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特色、提高针对性、有效性的根本出发点和立足点。
三、把党、教育部、国家民委对政治理论教育的普遍性要求与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特殊性及面临的新形势结合起来,努力研究新情况,形成新特色
我们认为,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民族特色”至少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课程的顶层规划上,要坚定不移地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少数民族高校的学生大多来自边疆地区,其中有20多个民族与境外10多个国家的同一民族相邻而居,民间有着广泛的往来,周边国家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对他们有着直接的影响。特别是国内外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地借助民族和宗教问题对我国少数民族人民进行渗透,企图挑动民族矛盾,制造民族分裂情绪,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坚定不移地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和谐的主题不动摇,坚决防止种族偏见与歧视,防止出现伤害少数民族大学生民族感情和引发民族矛盾的情况。
第二,在教学指导原则的确立上,要坚持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统领整个教育体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是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支撑点,虽然《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源于:如何写论文www.618jyw.com
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这五门课在教学目的、主题、内容上都各不相同,但我们可以用党的民族理论与政策把五门课统领贯穿起来,侧重从民族的高度来梳理、阐释教育内容,通过教育把学生的思想统一到党的民族政策上来,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民族观和党的民族政策正确认识国内国际在民族问题方面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和新问题。特别是在一些重大敏感的问题上,哪些内容当讲,哪些不当讲,讲到什么程度,都应有一个基本的尺度,这个尺度就是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所有的教学设计、安排、内容选择都要以我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为准绳,确保我们的政治理论教育与党的民族理论和政策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特别注意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积极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特点的教育模式。我们可以把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看作是由五门课组成的一个塔形立体结构,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位于最底层,起着“地基”的作用,侧重从哲学层面来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世界观和人生信仰等重大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位于第二层,也属于打基础的课程,侧重从人生层面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律观的问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位于第三层,侧重从历史层面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看待中国领导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伟大历史过程,以解决历史观的问题;《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位于第四层,侧重从政治的层面,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头脑,以解决政治摘自:毕业论文摘要www.618jyw.com
观的问题;《形势与政策》课则位于第五层,也是“宝塔”的最顶层,它直面国际国内形势的最新变化,直面党的最新路线方针和政策,侧重解决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形势观、政策观问题。尽管五门课程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但都有一个尊重及适应教育对象民族心理、文化传统和宗教习惯的问题,教师在设计教学模式时要首先熟悉掌握这些特点,一切从这些特点出发来安排教学。目前,各少数民族高校在这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但总体上还不够成型,下一步改革还需要在探索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政治理论教育新途径方面花更大的气力。
第四,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要注意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政治分析能力训练作为重点突出出来,贯穿整个教育的全过程。少数民族高校肩负着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成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崇尚科学,提倡无神论是我们的引导方向,如何处理宣传、倡导马克思主义无神论与党的民族政策、维护宗教信仰自由这对矛盾,是一个十分突出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一个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个矛盾在一般普通高校是个别人的问题,但在少数民族高校却是一个带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迎难而进,不回避矛盾,高度重视和认真对待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信仰问题,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内容和突出问题从教育中突显出来。与此同时,少数民族院校大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文化不发达地区,政治理论基础弱,知识面窄,特别是政治理论素质和政治分析能力比照一般院校大学生的总体水平要低一些,虽然他们也具有较强烈的爱国情感,积极关注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但他们对形势的判断能力、对政策的理解能力、对某些社会热点问题和社会思潮的政治敏锐性、对某些复杂问题的政治鉴别能力要差一些。因此,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要格外注意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政治能力训练,把政治辨别力和政治敏锐性作为政治能力训练的一个中心环节突出出来,加大培训的分量。
第五,在教学环节的统筹上,要把课堂政治理论教学与课外其他教育资源整合起来。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不是孤立的几门政治理论课,而是一个由多个“课堂”构成的综合教育体系。这个体系通常由以下四个课堂构成:
“第一课堂”,是教学计划内课堂,这个课堂也是主课堂,由学校统一安排课时和教学内容,从目前情况看,各少数民族高校对这个课堂的投入较大,因此,这个课堂总体上比较成型。
“第二课堂”,是网络课堂,也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喜欢的课堂。现实表明,第一课堂教学难以满足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的信息化、多样性和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教育势在必行。目前,13所少数民族高校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建设发展不平衡,基本上是各自为政,总体建设水平不高,比照其他一般院校特别是一些重点大学的建设层次差距很大,因此,要加大投入,努力建设具有少数民族高校特点的政治理论教育网络课堂。
“第三课堂”,是校园文化课堂,它是以报纸、广播、电视、橱窗、党课、班会、团日以及其他各种社团活动为媒介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课堂。少数民族高校的校园是各民族思想文化交织碰撞的地方,是各民族融合的一个缩影,不同的民族文化、艺术、语言、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交汇在一起,为政治理论教育提供了“第三课堂”。目前,各少数民族院校的这个课堂虽然总体上比较活跃,但与政治理论教育缺乏有机的衔接,没有形成统一的机制。
“第四课堂”,是社会实践课堂,目前,各少数民族高校基本上都建立了政治理论教育社会实践基地,有计划地组织少数民族学生到基地参观、见习,有些少数民族高校还利用寒暑假指导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和青年志愿者活动,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在实践中了解国情,把握形势,经受锻炼。就总体情况来看,各少数民族高校在上述体系的构建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也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面临的问题也比较多,主要是总体设计和统筹不够,各课堂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没有形成整体的合力和统一有效的机制,这是下一步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改革重点要解决的问题。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民委思想教育研究基地资助课题——少数民族高校政治理论教育民族特色研究(国家民委B-2-1)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