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失落民间传统游戏失落与回归

更新时间:2024-01-28 点赞:5994 浏览:2025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民间传统游戏是幼儿及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方式。随着社会转型,城市化的推进,致使民间传统游戏的存在和传承面临着危机:自然游戏群体减化、游戏材料异化、游戏场地窄化、游戏时间短化。基于此,民间传统游戏的弘扬需要家长和教师树立正确的游戏观,并使游戏课程化、教学游戏化。
【关键词】民间游戏 儿童 幼儿 学习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城镇化步伐加快,愈来愈多的农村人口的生产、居住和生活方式逐渐城市化,与此同行的是村民的思想也正在趋近城市价值观取向。在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在拥有、掌握、获得一些新东西的同时,势必会抛弃、丢失、遗忘一些现有的或古老的东西,这是城市化带来的必然结果,从整个社会来说,这是发展、进步的表现形式。但是,城市化绝不意味着全盘否定过去,尤其是那些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源,譬如乡土文化资源。
乡土文化产生于某种特定场域下的农民群体中,是长期共同居住在某种自然条件下的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产物。它的存在、延续对培养某一特定群体的民族认同感,协调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关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民间传统游戏作为乡土文化资源的一种,如老鹰抓小鸡、跳皮筋、丢沙包、跳方格、瓷硫球、踢毽子、猜字、捉迷藏等,对幼儿及儿童身体、认知、人格、社会性及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尤其是对幼儿,游戏,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幼儿的生命。但是,城市化正在使这些民间游戏资源无声无息地远离他们的生活,淡出他们的视线。

一、传统民间游戏的生存困境

1.自然游戏群体失落

传统民间游戏一般都是群体性游戏,没有甚至很少有个体性游戏,如老鹰抓小鸡、捉迷藏、丢沙包等,但是,这种在短时间内集中五六个游戏主体共同参与一场游戏的活动越来越难以实现。
(2)家庭子女减少,年龄差距拉大。首先,从家庭人口量上说,独生子女增多,必然导致游戏主体的自然减少。其次,从年龄层次上说,从过去子女间一两岁的年龄差距到现在的五六岁,年龄差距的拉大,对民间游戏的自然传承带来不利的影响。这是因为“成人不玩儿童的游戏或年长儿童不屑于年幼儿童的游戏,就是因为这种游戏已经丧失了不确定性,没有了对确定性的寻求过程,也就会因为没有刺激而变得乏味!棋逢对手,将遇良才,游戏才能进行下去”。 再加之孩子数量减少,年龄小的孩子要想通过自然模仿学习属于其年龄范畴的游戏类型的难度加大,而年龄大的孩子大部分时间呆在学校里,部分孩子甚至是在学校寄宿。想要年龄大的孩子刻意地将他们曾经玩过的游戏传授给年龄小的孩子的状况也在慢慢地成为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了。
(2)家长护犊心重,禁锢孩子外出的自由。过去,大部分家长和尚有劳动能力的祖辈都忙于生产和生活,无暇顾及孩子,因此,孩子就获得了不受家长束缚而随意外出玩耍的自由。放学后,将书包一放,随之溜出家外,与几个约好的伙伴聚到某处,开展一系列游戏活动;或是另一种场景,有些家长会让孩子适当分担一些家务,如放羊、挖野菜等,这部分孩子会因干农活而聚到一起,在田野里一边干活,一边玩。但随着科技的进步,机械耕作的普及,劳动生产率有了极大的提高,农民有了更多闲暇的时间,这些空余时间就转加到了孩子身上。家长出于种种顾虑——安全、学习或避免结识不良少年,往往将孩子圈在家里,限制其外出活动,也限制其他的孩子来家里玩。
(3)城市化,引发随迁子女进城的浪潮。改革开放后,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工作、生活,随之将子女迁入城市,接受城市教育。从人口集散的角度说,城市越来越膨胀,农村却越来越萎缩,这一境况对民间传统游戏引发的问题是参与民间游戏的儿童及幼儿越来越少,留下的孩子往往因活动范围内游戏伙伴的失去而被迫放弃游戏,而进城的孩子一方面很难结识新伙伴,另一方面由于文化的差异,彼此间很难玩到一块儿。所以,许多民间传统游戏由于缺少参与者而被迫退出幼儿及儿童的生活舞台。

2.游戏材料商品化,致使自然材料无人问津

一般情况下,民间传统游戏材料或是就地取材,或是对自然材料进行简单加工、改造,或是自制。这些材料一般来源于自然或人工废弃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商品化玩具、网络游戏、电视越来越充斥着儿童的生活。商品化玩具以其美观的外形,电动化、智能化的技术受到孩子的青睐,而且不少孩子以拥有玩具的数量多、体积大、外形美观、智能化程度高作为在其他小朋友面前炫耀的资本。从这一角度说,孩子在商品化玩具上获得的乐趣,不是来自于玩得好、玩得高兴,而是来自于玩具的数量、规模、智能化上的比较,从中获得优越感、满足感。也就是说,孩子的注意力从借助玩具发起的游戏过程转移到了自身之外物化的“实物”身上,这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并非福音。正如美国媒体文化研究学者尼尔·波兹曼在其《 童年的消逝 》一书中指出的:“我们的电子信息环境正在让儿童‘消逝’。” 不仅如此,幼儿教育专家韩映红说:“现在很多儿童不会玩、不会游戏,虽然有更多的玩具器械,但丢掉了传统游戏,孩子们就丢失了一种与人交往的能力。”[3] “游戏中商业味道的加入,使人文因素逐步衰落,从而反衬出民间儿童游戏已逐步失去其本真价值。”
商品化玩具,尤其是电子或智能化玩具,结构非常的复杂,也非常的脆弱,不小心掉在地上一两次,可能就变为废品。此外,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孩子会拆卸刚买不久的玩具。但因其结构复杂,孩子很难探明究竟,要想将其复原,已不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孩子探索的积极性,对孩子自信心的建立也会起到消极影响。如果受到家长的责备,更让孩子产生愧疚感、自责心和挫败感。“商品玩具严重压制了儿童的好奇心,不利于儿童的创造性才能的发挥。”[4]

3.游戏场地被侵占,导致孩子无处可玩

民间传统游戏一般是群体性游戏,要求有适当空间的游戏场地。但是随着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地开展,原先的土路被硬化,变成水泥路;原先的瓦房被摘自:毕业论文结论www.618jyw.com
,变成二层小楼,房子不仅在增高,面积也在增大,而原先比较宽敞的街道变得越来越窄,越来越挤。孩子失去了游戏的场地,将孩子的游戏由室外驱赶到了室内,由群体游戏变成了个体游戏,由运动性游戏变成了动作性游戏,由对话游戏变成了沉默或独白游戏,由人对人的游戏变成了人对物的游戏……游戏场地的转变,将孩子孤立在家里,很少或很难与同龄孩子接触,这对孩子身体、情感、社会、语言、个性的发展都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4.游戏时间缩短,致使孩子精神低靡

过去孩子有充裕的时间玩耍,而且由于游戏自身的魅力会吸引众多其他同龄人加入,情绪、情感状态越来越高涨,很少有孩子因无趣而中途退出游戏,而且游戏无人干涉、无人阻拦,一直玩到太阳下山或父母喊吃饭为止。而现在父母越来越看重孩子的学习,并且将学习与“玩”完全对立起来——玩则意味着不学、误学、抛学、弃学,玩得越凶、越狠、越猛,则表明跟学习活动离得越远——所以,家长希望孩子所有时间都放在学习上,为此,孩子除了在学校学习,还要去各种培训班学习。孩子被安排的时间越来越多,自由的时间越来越少,以致孩子很难有时间走出家门。即使孩子偶尔有时间在外面玩,刚刚开始或开始不久的游戏,可能就会被紧随而来的家长的“命令”而打破。“作业与功课成了压倒一切、占据儿童课余生活第一位的事情,把‘玩’挤到了几近于无的程度。”[5]
游戏时间被剥夺、游戏时间被打断、游戏持续的时间被缩短、游戏请求被屡遭拒绝,孩子生活在无游戏的世界里,即让孩子生活在没有精神生命、没有精神家园的世界里,这样的世界是灰暗的、苦涩的。“儿童以游戏为生活,游戏是儿童的第二次生命。”[6] “剥夺幼儿的游戏,就是窒息了幼儿童年的快乐。”[7] 还有人指出:“游戏对婴幼儿来说,它的重要性仅次于母乳喂养和母爱,足见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价值。”[8] 因此保证孩子的游戏,保证孩子游戏的时间,就是保护孩子的生命,保护孩子的精神家园。

二、民间传统游戏的生存思考

民间传统游戏的消退,具有社会的必然性,若按自然选择定律,民间传统游戏终将退出儿童的生活,但是作为一种文化资源,它对幼儿及儿童身心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通过各种游戏活动,幼儿不但练习各种基本动作,使运动器官得到很好的发展,而且认知和社会交往能力也能够更快、更好地发展起来。游戏还帮助儿童学会表达和控制情绪,学会处理焦虑和内心冲突,对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同样有着重要的作用。”[9] 作为文化创造者、享用者的成人,不能任其消逝,应该承担起保留、传播、继承、发展民间游戏的责任和使命。

1.彰显正确的民间传统游戏观

民间游戏从诞生起,就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快乐,那时人们对游戏是很推崇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游戏的态度在发生转变,很多家长将游戏等同于低级的玩,玩对成人来说,是危险的信号——玩物丧志、“业精于勤,荒于嬉”“勤有功,戏无益”——由于玩而带来的不良后果,使成人不能容忍和放纵孩子玩。玩被视为一种不雅、不务正业、不思进取的活动,“对待儿童游戏,人们普遍存在着一种认为其‘荒废学业’的想法,游戏仍然是作为附带教育的意义而存在”。[10]
“著名作家严文井先生曾提出:‘玩也是学习’,而且是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会玩的人才会学习。”[11] 由此可见,不管是父母还是教师,都应该树立正确的 游戏观,在评述游戏弊端的同时,应看到游戏的教育价值和意义,看到游戏对孩子成长的不可或缺性,正如陈鹤琴所说:“游戏的直接用处,虽只是寻求快乐,然而间接的用处则甚大,因为它可以发展儿童的身心,敏捷儿童的感受,于儿童的生活有莫大功益。”[12] 所以,家长和教师应尊重、支持、帮助孩子游戏,让游戏来教育孩子、发展孩子,让游戏拉近母子或父子感情,拉近师生、同伴的关系;让游戏促进、帮助、辅导孩子的学习;让游戏充实孩子的时间,填补孩子的无聊、无趣。

2.把民间传统游戏纳入课程体系

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且还要培养生活于现在的、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独立个体,这就要求教育既要使受教育者掌握基本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又要使受教育者学会当前其正在参与其中的生活。从某种意义上说,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的安排、设置上,应该体现出民间传统游戏这一特色。
如今,国家在统一课程的基础上,提倡各地政府或学校根据当地的自然文化生态、社会生产生活特点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开设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来展示当地自然、文化特色,让儿童进一步感知、体验、领悟生活,加深对生活的体悟和印象。有些课程资源就来源于儿童真实的生活,如民间传统游戏,这些课程资源更能激发儿童学习的热情,而且儿童可能将此处的学习热情、迁移到其他课程上。从生活角度说,儿童将更加喜欢当前的生活,以更加积极的心态享受生活,这不正是人应该拥有的生活面貌,不也正是教育所应追求的价值吗?

3.把民间传统游戏引入课堂教学活动

近年来,摘自:毕业论文题目www.618jyw.com
为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在基础教育阶段,尤其是幼儿教育阶段,教育者一般采用游戏的方式展开教学,在采用游戏教学时,绝大部分教师自己创编游戏,然后让学生在课堂上表演,以此辅助教学。此种情况下,很多学生对教师创编的游戏根本不感兴趣,被动地听从教师的指挥和安排,在游戏中也很少获得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很难调动起来。“因为人们常常忽视了游戏中的最重要的一个特点,即幼儿们在游戏中的自主的和欢愉的情绪体验。”[13] 赫伊津哈认为:“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被迫游戏就不再是游戏了。”[14]
针对上述情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纳入游戏,有些情况是需要创编的,但绝大多数是可以就地取材的,很多民间传统游戏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纳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学生熟悉的游戏(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对游戏稍加改动),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
此外,除了将游戏用于日常教学活动,还可用于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民间传统游戏的价值。
(作者单位:广东石油化工学院高州师范学院,广东 高州,525200)
参考文献:
张新立.儿童游戏的发生及其本质特点新探——儿童游戏的生理—心理观[J].学前教育研究,2007(11).
[美]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晓梅.传统游戏与儿童心理发展[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7(2).
[4][14]巩玉娜.传统民间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构建[D]. 山东师范大学,2012.
[5]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6][9]王宁,吴丹,李康甲,等.传统儿童游戏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缺失问题研究——以陕西省眉县为例[J].学理论,2011(20).
[7]彭翔,钟琦,黎明.传统民间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及需求化[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幼教研究版,2010(1).
[8][13]张永胜.论游戏与幼儿发展[J].教育探索,2010(5).
[10]王晓芬.“捉迷藏”哪里去了——从社会学视角看民间儿童游戏的衰落[J].教育导刊:幼儿教育版,2006(9).
[11]庞桂美.论游戏及其教育价值[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6).
[12]陈鹤琴.陈鹤琴全集(第二卷)[M].苏州: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