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初中生激发初中生情感因素提高语文课堂有效性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20020 浏览:8495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情感因素在人的生存发展、学习工作、心理健康、素质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所以引起了教育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强调教育的情感维度,突出教学的情感性,重视学生情感性素质的培养,已经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明确指出:“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教育家夏眄尊也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语文学科是培养语言能力的学科,也应该是培养情感的学科,语文教学应把情感教育作为根本,借助教材中占相当篇幅的文质并茂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改变中学语文课堂沉闷过多、灵动不足的状况,打破教师以教学预设束缚学生的局面,注重学生的课堂生成,把“情感”作为催化剂,使学生的心灵受到碰撞,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到挖掘,课堂不断地升温,最终使语文课堂成为情感教育的主渠道。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的调动,实施有效的情绪体验呢?笔者浅谈两点不成熟的看法。

一、注重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氛围的营造

中学语文教学既有传授语文知识的要求,又有培养语文能力、发展智力的要求;它既有智育方面的要求,又有德育和美育等方面的要求。要真正做到借助教材培养学生审美感受能力、表达能力,就要触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改变课堂教学的氛围,营造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这可以说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学艺术氛围”是指笼罩在课堂上的特殊气氛和情调,构成教学艺术氛围的要素有教学主体(教师、学生)、教学客体(教材)及教学方法、教学条件、教学环境等,要营造能激发学生形象思维或情感活动的课堂氛围,就必须做到在课堂上最有效地达到教学主体与教学客体的沟通、融合,而这种最佳的教学效果必须建立在教学主体共同创造的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的开启智性与感性思维空间的一种和谐课堂环境。把“和谐”作为课堂艺术氛围的凝聚点,以的师生关系作为营造课堂氛围的前提;以教师的丰厚的教学储备作为营造课堂氛围的重要保证;以动态的课堂教学结构、灵动的教学方法作为营造课堂氛围不可或缺的因素,将学生引入学习情境,唤醒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例如,教授课文《安塞腰鼓》,这是七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歌颂激荡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其浓墨大笔,以诗载情,想象奇伟,意境雄浑,以凝练而又富有动感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激越澎湃、气势恢宏的场面。安塞腰鼓是产生于北方黄土高原上,充满原始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的一种民间艺术,生活在现在都市中的青少年,大都对其缺乏形象的直接的感受,以常态课堂结构和教学方法很难达到感悟内涵、提升审美的效果。因此在本课教学设计上要注重课堂艺术氛围的营造,利用多媒体,让学生比较直观地感受安塞腰鼓的壮阔、豪放和火烈的气势(也可以充分利用昌黎特有的民俗艺术——地秧歌,让学生借助于这种耳熟目染的艺术形式体会原生态的乡土气息)。同时,还要通过朗读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情感和想象力,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从而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由于整堂课大部分时间是朗读课文,品味语句,和谐的课堂氛围成了打破学生拘谨、顾虑的核心。整节课采用交谈对话式的教学方法,在师生双向主体心态平等对应的环境中,借助课文中生动形象的语言,通过朗读、品味、讨论的方式,创设生动的情感氛围,使学生的情感与文章所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
语文学习,无论是语言积累,还是情感熏陶,都需要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中实现。构建课堂教学的艺术氛围,通过平等对应的交谈性对话、突出形象化特征的感性教学,有机调控课堂节奏,不仅活跃了课堂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得到充分的语言训练和技能训练,充分地感悟文章的魅力,领略文章情景交融、情理交融的艺术境界,并感受到了文章中的语言美、音乐美、人物美、情感美,从而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善于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提升课堂的有效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到来,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传统的被动学习、接受学习向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转化。语文课堂教学不仅仅需要技术,更需要艺术。语文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语文课堂效率的高低,而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主要取决于什么呢?当然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兴趣、专注、参与。学生的兴趣浓、专注性强、参与度广说明教学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能良性的转化,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感悟审美能力的训练能够有序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就会较好。但当下好多初中语文课堂存在气氛沉闷、学生兴趣持续性低、缺乏灵性动态的生成等问题。
在课堂上挖掘学生的兴奋点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的神经处于兴奋状态,也就是学习的最佳状态,从而轻松、愉快地获得知识。挖掘到了学生的兴奋点也就到了整个课堂的,课堂就会得活泼起来,热闹起来。
抓住兴奋点不但能确立全新的解读课文的角度,激活学生敏感的情感,调动其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其敏锐的洞察力,而且能让课堂有更多生成的资源。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表现为视听觉的兴奋,以及由视听觉神经传导引起的认识和记忆等中枢神经的兴奋,课堂教学的兴奋主要强调和的持续,以及有消退(抑制)后的再次激发,所以刺激不仅要强,而且要以更多的刺激来不断强化。
例如,利用课前3-5分钟抓住学生的兴趣所在,激发其兴奋点,从而巧妙地与摘自:写毕业论文经典的网站www.618jyw.com
课堂教学进行有机衔接。从教二十多年,笔者一直尝试这种方法,收效极佳。按照七、八、九年级三个学段,分别从语言表达、阅读技巧、写作训练等方面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置不同目标,如七年级主要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能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条理清楚地表情达意。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介绍自我或熟悉的人、讲成语故事、最新热点新闻、最喜欢的运动、最爱吃的美食等,这样既锻炼了学生敏捷思维能力和筛选信息能力,扩大了素材的积累量,也避免了学生羞于开口的顾虑。过了难于开口关,七年级下学期主要锻炼学生说话能力,逻辑清楚地表述有意义和价值的素材,初步显现观点。
调动学生的兴奋点可以通过悬念设置、情境感染、语言激发、提问刺激、师生移情等方法。语文是一种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枯燥无味的文字后面蕴藏着很丰富的情感,这是学科所固有的。因此,无论哪种方法的使用,都需要教师用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去开发、去体会,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才能多途径地触发其兴奋点,把兴趣引向教学重点。所以说,情感是一个好的课堂氛围的基础,有了情感,学生的“兴奋点”的挖掘才有了可能。
语文教学离不开情感教育,否则就失去了神韵和灵魂,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因素,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需要继续探索。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