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讨阐释巧用学策略提升高中学生阅读能力大专

更新时间:2024-04-10 点赞:9867 浏览:361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高中语文教学计划中,阅读是重要的内容。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各种文体文本,能够比较贴切地理解文章的意思,并且能够上升到审美的层次,是语文老师的主要任务。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除了传统的“多读、多看、多写”等理念之外,借鉴西方阐释学的理论对学生进行拓展性训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也是对理论资源的灵活运用。

一、阐释学的理论

阐释学(hermeneutik),有称为“解经学”或“注释学”。其实解经学在中国不乏传统,比如我们的注经传统,这就是一种阐释学的研究方式。但阐释学从理论建构上来讲,还是来自于西方的哲学理论。其理论资源来源有三,即古代的巫师占卜圆梦、基督教牧师讲经布道以及学者对远古典籍的注疏。19世纪,德国神学家和哲学家弗里德利希施莱尔马赫把语义学和《圣经》注疏的局部规则结合起来,建立起总体的阐释学。施莱尔马赫从具体文字的诠释技巧出发,首先研究如何把阐释过程各个方面统一起来这一核心问题。他认为,关键是避免误解。文字的字面的意思不一定能够完全表达文字的原意,因为时间的流逝,阅读语境的变化造成了今人对过去的文字的理解可能有误解,甚至已不能理解,因此需要通过一套设释技巧,利用科学方法重建当时的历史环境,才能把隐没的意义再现出来。
施莱尔马赫之后,德国哲学家狄尔泰受当时实证主义的影响,进一步发展了诠释学。狄尔泰一直力图将历史科学改造成如同自然科学那样的确凿知识。在他看来,人类生活留下的诸多痕迹和符号,是后人借以与前人建立跨时空联系的桥梁。通过阐释认识前人,由此认识当时的生活,最终认识到历史。最具超越时空意义的符号是文字著述,是文学、艺术、哲学等精神文化的创造。所以,狄尔泰也把文字的理解和诠释看成最基本的阐释活动。
结合现象学之后,现代阐释学有了更重要的发展和理论突破,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和加德默尔。现代阐释学认为,历史是过去、现在和将来之间一种活的对话,应尽力清除实现这种对话的障碍。阐释学倾向于对过去的作品进行集中性研究,认为批评的主要作用即在于认识经典的作用。在文学批评实践中,阐释学对作品原意的兴趣非常浓厚,并尝试寻找作者意向与这种原意之间的联系,这就超出了文字诠释的范围。海德格尔从哲学的角度,对“阐释的循环”进行了重新评价,他认为,对任何东西的理解,都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接受的,而是以头脑里预先准备好的思想内容为基础的,这就是所谓的“先结构”,这使理解和解释总带着解释者自己的历史时代的色彩。所以,阐释的循环不可避免,认识过程本身就是螺旋式摘自:毕业论文小结www.618jyw.com
上升的。一方面恪守传统的阐释学者认为批评都是创作的附庸,另一面,现代阐释学在某种意义上又赞成批评作为一种创作的合理性意义。
阐释学在文艺批评方面,虽然遭致了多方批评和争论,但是对于我们理解文学作品,其指导意义却也非同一般。中学生的阅读本身也是一种阐释活动,因此,我们如何借助阐释学的理论资源,在日常教学中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这就是中学语文教学一个值得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阐释学方法对高中语文阅读的作用

高中语文涵括了古今中外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对于不同文学作品的解读是考验中学生阅读能力的一个重要方式。不论是日常阅读需要还是在考试中达到应试的目的,对文学作品意思的把握和阐释都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借鉴阐释学的方法对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训练,是从理论上对其系统培训的重要手段。
就阐释学理论来讲,一个方面是要忠实于原意,一个方面是要有带有读者自身历史时代色彩的阐释。这两个方面也是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最重要的能力训练手段。
比如,我们读苏洵的《过秦论》,从忠实于原意的角度来讲,还要分两个层次,一是战国历史的实际情况,一是苏洵写作的本意。就历史情况而言,可以借助相关的历史材料对六国灭亡和秦国统一天下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更重要的是,必须了解分析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看看苏洵写这篇文章到底想告诉世人、特别是当政者什么思想。这就是从原意的角度来分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时候老师们都简单地通过一点时代背景介绍就一笔带过,并不真正从当时的历史境遇中还原作品的本意,这就造成对作品的讲解失去了真正的根基。比如我们现在很多人不喜欢鲁迅的文章,特别是他的杂文了,原因就在于,我们真正从还原历史本真状态这个角度去理解作品本身的意思,也就更难以理解其价值和意义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通过阐释学方法,对作品原意的理解,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方面。
另外,从阐释学的方法来讲,对作品进行符合读者时代特色的阐释,也是对高中学生阅读能力最重要的培养。文学作品的价值,就在于它富含多重的价值和阐释空间,人们常说,一千个人读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在于,每个人对作品的解读,必然带有自己的“先结构”,这个先结构来自于读者的学识、思想、经历、情感、阅读目的和兴趣等各个方面。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阐释,必然也会带有自己的先结构,但是我们必须要认识到一个现实问题,那就是高中生的知识储备、思想资源、生活经历和情感阅历都尚需进一步完善。为了让高中生能集中用好他们有限的阅读资源对作品进行深入的解读,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能够综合地利用他们的知识和思想资源,尽量把握作品的原意,由此根据自己的思想经历情感等方面进行拓展思索与作品重构,这样才能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有意义的阐释,得到更深广的理解和把握。
阐释的过程,充满着阅读的快感,借助文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对文学作品的思想、文采、情节、结构等进行深入分析理解,才能更加全面而真实地理解作品。当然,对作品的阐释,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冒险,但是这种冒险需要我们对学生进行基本功的培养和训练,只有如此,才能让读者的阅读及其阐释变得更加具有深度、广度和准确度,也只有在这种阅读训练中,让学生掌握阐释学的方法,获得对作品阅读理解的理论训练,培养更加浓厚的阅读兴趣。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