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放慢放慢脚步,体验阅读带来快乐

更新时间:2024-02-20 点赞:4139 浏览:101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漫画以它独特的艺术形式感染着孩子们,它夸张的手法,幽默大胆的想象、简洁的图文,出乎意料的结局,正符合孩子们阅读和欣赏的特点。漫画故事《假日里的一天》是德国漫画家埃·奥·卜劳恩的作品,这是一部充满幽默的世界经典漫画作品,让人看后忍俊不禁。在漫画故事中塑造了一个善良、诙谐、乐观的父亲形象。
由我园老师执教的大班阅读活动《假日里的一天》给我们组织图画书的阅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让我们看到了如何在走走停停的教学艺术中让幼儿学会阅读,体验阅读带来的快乐。

一、一幅一幅地读,读出的漫画会说话

课上,老师让孩子们从封面看起,把一本大的漫画书打开,一页一页地让孩子们看,看时适当地让孩子们说出图意,看后老师适当地加以配文。正因为孩子小,不可能一下子把那么多图都消化,也就更谈不上理解了。老师让孩子们一页一页地看,其实更符合孩子认知、读书的规律。其实,孩子读书都是一页一页地向后读,一边读一边咂摸。
这里引用台湾著名儿童文学教授杨茂秀的观点作为佐证。
现在我们要建议的方式是,不要把所要讲的故事作为主要目标,而是以儿童的反应作为主要目标。举例来说,讲故事好像领小朋友到郊外走一趟。故事有起头也有结尾,郊游有开始也有结束。有的郊游是健行式的:努力赶路,赶到终点,算是完成了一件事。路上,小朋友看到了什么都不许停下来观赏或研究,要不然走走停停,怎么走得到目的地?想要有效地使用讨论与对话的故事,绝对不可以用这种方式,应该用走走停停的方式;小朋友有了反应,便是一个机会,可以“顺水推舟”,让他们的思想去发展。
但,即便一页一页地看,也得有些方法。老师采取的方式是把这些图片分张出示,边看边解读对图画的理解。而且,整个活动从开始老师就设置了一个个悬念,直到结尾也就是部分,老师都没有直接揭晓答案。而是留给幼儿一个充分的想象空间,这样使幼儿的注意得以长久保持。比如,在“读”完第三张图片后,停下来,让幼儿猜猜后面的故事,这样的设计,一举多得,让幼儿有了思维的空间,活跃了课堂气氛。有许多孩子把自己对“爸爸和叔叔会把儿子带到一个怎样的地方?”的想法加入其中摘自:学士论文www.618jyw.com
。当老师再引导孩子们继续看图的时候,他们都急于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书上的内容,都能以较大的热情投入下面的教学环节。不过,这样的边讲边议和猜想故事也要张驰有度,过多则会消除孩子们的新奇感。总之,要适度。
另外,在读图时,老师更没有忽略画中画。正如安东尼·布朗说:“我喜欢在图画里加入一些小东西。读者看第一遍时,容易忽略这些细节,可是再看一遍时就会有新的发现,这可以使一本书值得读者再三阅读。”于是,老师在带着孩子回味图画书的环节时,重点带孩子们读了三幅画中画:
图中,孩子在行驶的汽车上熟睡着,爸爸、指挥交通的以及车上的人的表情和动作。这里也让孩子们充分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
图中,爸爸带儿子来到了森林公园。这里,活动中补充了《美丽的森林公园》和《森林公园真好玩》二个讲述环节。
读完所有图后,老师又带着孩子再读封面图。图中,除了爸爸、儿子和叔叔,在图的左上角有一幅太阳图,这样巧妙地与主题“父爱”又结合在一起。爸爸是儿子心中的太阳,儿子更是爸爸心中的太阳。同时,也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
其实,在漫画中还隐藏着许多“宝贝”,封面上的爱心气球,孩子睡在正在行驶的车上,爸爸和叔叔放在嘴边竖起的食指,露出的汽车一角……正因为在指导孩子们读图时,老师有技巧,有方法,通过这样的指导,孩子们读出来的漫画书也会说话了。

二、一幅一幅地讲,讲出的漫画更精彩

杨茂秀教授还建议“阅读故事书”的过程中,应遵循下列几个原则:

一、不要赶进度,讲到哪里停都可以。

第二,不要扮演知识的权威或仓库的角色。不要以为儿童一提出问题,您便有责任给他一个标准的、正确的答案;但也不是让小朋友觉得一切都没关系,什么问题都没有正确的答案。大人要做的是和他们一同研究,一同寻找理由、找证据、作说明,一同找意义。大人是小朋友的知性研究伙伴。
第三,不但要容许,更要鼓励儿童进行观念及语言的游戏,在游戏中要抓住机会,提供良好的练习,借机会进行思考的训练。
其实,上面这三个原则,我们做老师的是很难做到的。我们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们强,知识比他们丰富,技能比他们娴熟,因此,不免处处去教他们。
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同时也指出“老师应该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因此,在活动中,我们应该是孩子们情境的引导者、创设者,不是希望孩子强迫自己相信,而是轻松地质疑和思考,然后表达。在孩子的面前,要尽量示弱,而不是示强;不然,压抑了孩子,他们会无话可说的。
在这个漫画想象阅读教学活动中,老师做到了让孩子们淋漓尽致地表达。整个活动,老师能注重调动孩子们情绪,比如,让孩子看图画时,老师能适当地运用体态语、动作乃至眼神,引导孩子们发现图中要表达的奥妙之处。课堂上的老师和孩子一起表演“轻手轻脚”、“嘘”(保持安静)、“偷偷地笑”……丰富的表情,夸张的动作,让老师和孩子都沉浸在快乐之中。这样的教学,让孩子们随时保持了足够的注意力,也提高了活动情趣,再就完成了情感到情致的发展。在引导幼儿看图,理解图意时,老师特别注重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更加深了对漫画情感的理解,把孩子们引向对父子之爱的认识与体验。
比如,让幼儿看“爸爸和叔叔轻手轻脚地把儿子抬到了汽车上”这幅图时,老师引导幼儿去寻找“爸爸和叔叔要把儿子抬到哪里去?”引导幼儿思考“爸爸和叔叔是怎样把儿子抬到汽车上的?”孩子们发现了露出的汽车一角,再看看爸爸和叔叔弓着的身子,神秘的表情,孩子们明白了——原来是讲爸爸和叔叔轻手轻脚地把儿子抬到了汽车上!接下来的一幅幅“汽车开在大马路上,让来往的车辆保持安静,爸爸让车上的人保持安静”“爸爸和叔叔把儿子抬到了森林公园,爸爸在偷偷地笑,儿子醒来后感到很惊奇”……老师不用说,孩子们只须看图后就能回答了。更没想到的是,孩子们的表达和漫画书的表达大同小异。孩子们大都会用恰当的形容词和动词来表达。比如“躲起来”、“轻轻地抬”、“偷偷地乐”、“奇怪”等。当老师把漫画故事中的一些关键文字贴出来的时候,孩子们是多么惊喜呀!他们就是漫画书的作者!于是,孩子们学习的热情始终弥漫在课堂中。
最后环节,老师结合漫画书和大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进行了开放性的创作——真正实现了“图文并茂”。这样给了孩子们自主创造的空间,也呈现出生动的儿童世界。有几名幼儿回家后与爸爸一起创作了一本图画书,分别取名《宝宝与爸爸》、《爸爸是太阳,我是小花》、《快乐的一天》等。
其实,循着这样的线路,我们的孩子还创作了《我与妈妈》、《我爷爷》等。孩子们在活动的潜移默化下,会在语言角用上这些图画书,或者会自己创造一句生动而有趣的话语来形容自己的亲人,甚至老师和小伙伴。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