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释师生师生课堂对话魅力

更新时间:2024-04-02 点赞:4197 浏览:1322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 要:就语文阅读教学而言,对话的前提是倾听,过程是碰撞,结果是提升。具体体现在教学中,则表现为以平等为前提,教师是引导者、组织者、激励者,而且教师要时刻关注课堂的动态发展。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师生课堂对话。
关键词:语文; 课堂; 对话
1006-3315(2013)03-095-001
克林伯格以为“教学原本就是形形色色的对话,拥有对话的性格”。语文课程标准引进对话理念,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真正的对话是什么呢?对话并不是简单的老师说,学生说。我认为就阅读教学而言,对话的前提是倾听,过程是碰撞,结果是提升。新课程理念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单纯的知识传授与学习的过程,而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因此,我们应站在关注生命发展的高度,关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对话”的实现问题。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我的思考:

一、对话的前题是平等

如今的课堂大量存在对话的现象,许多教师以为对话的过程就是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小步前进而逼近真理的过程。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强势牵引,学生的主体参与受制。例如有教师在上《丑小鸭》时,这样与学生对话:1.从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丑小鸭长得丑?2.哪些段写出丑小鸭受欺负?3.冬天来了,丑小鸭是怎样度过冬天的?4.从什么地方看出丑小鸭非常羡慕天鹅?

5.丑小鸭变成天鹅后是什么样子?它的心情怎样?

《丑小鸭》是安徒生的一篇倍受儿童喜爱的童话,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如果像上例这样抽出几个问题来学,岂不是将一篇美好的文章割得四分五裂吗?如此单向地,用一个连着一个指向非常明晰的问题来牵引学生,课堂能够产生有效的互动吗?平等的师生关系在阅读教学中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从教育目标上看,阅读教学除了要教人言语,教人学会读书、作文外,还要教人学会做人。其二,从教学方式来看,由于教学中,作为施教者的教师无论在经验、知识、能力等方面都相对优于学生,无形中“尊师”思想造成了师生关系的不平等。学生惟师命是听。如上例,教师在阅读对话中拥有“话语霸权”,师生关系的不平等,使学生在课堂上并没有真正的学习自主权,阅读教学很容易变成教师的“一言堂”,真正的对话便不复存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培植儿童的时候,若拘束太过,则儿童形容枯槁。”因此,教学《丑小鸭》这一课时,如果教师能蹲下身来,倾听学生自读课文后的想法与感受,我想,学生学习劲头会更足,对话题会更感兴趣;交流中,教师若能肯定学生的思考,走进学生的心灵,那么,我们一定能听到:学生有的会跟丑小鸭提建议;有的会对鸭主人发表意见;有的会谈谈对作者的理解……这样,学生才能在课堂中真正解放了口、手、脑、眼,鲜活地成长;教师才能在与学生的对话中了解到学生读课文后的所有真实感受及学生的心声,从而对自己的预设有所反思,从而使师生互相成就。

二、怎么把握好角色,引领孩子成长

真正的对话是一种平等交往,互动的过程,在教学对话中,教师不要忘了自己是“平等中的首席”。下面我将从四方面谈这个观点:
1.教师是引导者。萨特曾经说过,阅读是一项被引导的创造。因为学生毕竟不是成熟的读者,学生在阅读中是需要教师的搀扶、引导与催化的。真正的对话离不开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引导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课前对文本的深入挖掘。这是教师作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必须做到的。
2.教师是组织者。教师要适时组织学生深入文本进行探究、合作,促进学生反思,从而形成新的认识;如果学生缺少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仅靠教师引摘自:毕业论文工作总结www.618jyw.com
导,并不能进行有效对话。
3.教师是激励者。在现实的阅读教学中不但有教师霸占课堂现象,还存在着越来越多的教师“缺席”现象。一堂课中,教师傻站在一边,学生自说自话。好的教师应该通过引导,激励,使对话在讨论中更深入,而不是学生的认识在课后与课前一样。

三、关注课堂动态发展

课堂教学具有现场生成性。学生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加课堂活动,他们对文本的反应是多元的,这是教学往往呈现为预设与生成的矛盾体。例如薛法根老师在执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时,在一堂大型公开课上,全体学生竟然异口同声地说如果钓鱼的是自己,决不会放掉那条鱼!学生的理解显然完全背离了文本的价值取向。矛盾冲突之际,薛老师没有以教师的权威强行说教,也没有像有些老师那样害怕担当“不尊重学生”的责任而听之任之,而是巧妙地运用了换位演读法,让学生扮演文中的父亲来劝说汤姆,使学生在劝说时体会到父亲的内心,用自我教育的方法,水到渠成地将学生导向正确的价值观上去。上面举的虽然是教学中的一个小例子,但它告诉我们:阅读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实现与文本对话,离不开教师自身过硬的阅读素质和严谨的阅读意识。恰当处理课堂生成性问题,就能促进学生、教师的发展。
谈到这里,我想起第斯多惠说的话:“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死气只会产生死气,只有生气才会产生生气。”纵观许多名师的教学,我们不难发现,他们正是具备了演员的素养,以深厚的文化底蕴,高尚的人格魅力,营造出一个个“对话”的场景,如火把般点燃学生的心灵。他们给我们的启示是:为人师者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炼。用对文本的深入理解去调控课堂,用幽默和蔼去化解孩子的紧张,用激励去点燃孩子的自信。让孩子在自如、自信中进行“对话”,让自由的心灵获得与书本,与教师,与同学真正的交融,并由此产生愉悦。只有在课堂中实现真正的“对话”,才能使师生不断成长。
参考文献:
杨小微,王凯.对话”与“对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评价问题探讨
胡双莲.互促性对话教育理论与实践
[3]李春晖.对话理论浅析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