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述媒介融汇媒介,激活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31 点赞:3808 浏览:107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笔者通过调查和实践发现,受学生欢迎的语文老师重要特点之一是他们擅长于课内外结合,视野开阔,思维活跃。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媒介风起云涌。媒介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动画(电影)、网络等,是传递大规模信息的载体,是公众认知社会的重要通道。于是便有了媒介素养的概念。媒介素养是指人们对各种媒介信息的解读和判断能力以及使用媒介信息作为个人生活、社会发展所应用的能力。目前很多国家都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小学至大学的必修内容。
人们生活在媒介营造的空间里,与媒介的互动关系不断加深。媒介信息深刻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人文素质,媒介已经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我们的教育对象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而是在媒介重重包裹之下与媒介共同成长。媒介给人们提供丰富的文化享受和多元思考的同时,也为语文教学注入了新鲜血液。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长流水,要提高媒介素养,与时俱进,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吸纳各方面的媒介信息,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加与学生拉近距离的筹码,做一个“潮”老师。
如何在教学中融汇媒介,激活课堂。笔者从下面四方面展开阐述:

一、调动感官,提高兴趣

正如厨师炒菜适当增加佐料,使菜式色香味俱全一样,课堂也需要增加“佐料”,如声情并茂的影视、歌曲等媒介,可以源于:论文标准格式www.618jyw.com
扩大学生感官的感受力,为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提供感性的视听觉体验,也可以寓教于乐,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必修三有表达交流活动《珠联璧合觅佳趣》,我介绍完对联的知识后,播放了由周星驰主演的《唐伯虎点秋香》,其中华安与“对王之王”展开对联大战的片段。这段幽默机智的文学切磋成了名副其实的后现代语言盛宴,成就了这部影视经典。同学们从笑声中领略到对联令人倾倒的语言魅力,诱发求知的,提高了兴趣,课后掀起了创作对联的热潮。讲唐诗宋词时,可播放周杰伦的歌曲《东风破》,分析流行歌曲与古风遗韵的融合;讲老舍《想北平》时,可播放电视节目“中国千古名篇音乐朗诵会”中此篇的朗诵,让学生荡涤心灵,得到美的享受,更好地品味乡情;讲《雷雨》时,可播放该话剧,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剧本精妙的潜台词和复杂的人物关系。
媒介具有感性色彩,具有较强的感染力,作为教学手段可以使课堂情趣盎然,立体细腻,成为情感的催化剂,唤起学生的共鸣,招领学生一步步深入文本。所以,将媒介有机结合,把它融入到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选择。

二、旁逸斜出,曲径通幽

老师不能照本宣科,浅表化、粗略化,要围绕教学内容在拓展环节适当穿插一些资料,抓住闪光点、生长点或链接点咀嚼品味,旁逸斜出,曲径通幽,在回转之处,往往别有洞天,大家可领略个中丰富的内涵。
《拣麦穗》是一篇讴歌真善美的优秀散文,我启发学生联想到哪些表达真善美的文艺作品?我谈了我对电影《山楂树之恋》、《我的父亲母亲》的看法;讲冰心散文《我的家在哪里》时,我结合报纸杂志上对蚁族、蜗居的评议和电视剧《蜗居》,让学生讨论“你怎样看蜗居”这个热门话题,最后延伸到精神家园;在必修三第一单元“感悟自然”的活动单元,我展示了由《中国国家地理》发起组织的“选美中国”活动评选出的中国最美的十大名山、中国最美的五大湖、中国最美的六大乡村古镇等图片,进行了一次对中国美景的巡礼,使学生了解自然、欣赏自然,亲近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课后组织学生开展感悟自然的探究活动,并成功举办了成果展示会;讲《荷花淀》时,我从另一种角度解读,引用媒体的一则报道:“欧莱雅”中国总裁盖·保罗最欣赏中国员工内敛含蓄而有耐力,来探讨中国的中和文化。
语文教学是开放的,老师应从有限的课堂学习转向无限的深处探索,促进学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给予学生更多的体验和感悟,带领学生在文本中含英咀华,指引学生走向高层次、高水平的理解,呈现一种崭新的审美时空。

三、类比勾连,反观自我

学习语文可以为每个人构筑一个精神家园,让人们在这里走近真善美,培养出良知和正义感,也就是培养出真正的人文精神。老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巧妙引用媒介中的人物,通过类比勾连,反观自我,重锤敲打,唤起学生的自省意识。
讲《归园田居》时,谈到陶渊明选择了舍去功名利禄,得到一份本性之光,我把“感动中国人物”徐本禹、李桂林陆建芬夫妇、胡忠谢晓君夫妇作为类比对象,他们放弃优厚的生活条件,为山区的教育事业撑起了一片蓝天,让学生反观自我:今天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你大学毕业归向何方?是选择到一二线城市谋取功名利禄,还是回到贫穷的故乡或到偏远地区援教?我还引用最有影响力的媒体人物乔布斯的话:“人生中最重要的决定不是做什么,而是你不做什么。”人生其实是一个舍与得的过程。这是叩问心灵的好时机,借此引导学生追求高尚的人生境界。
讲《迢迢牵牛星》时,谈到牛郎织女用一年的时光去等候一天的相聚,用一生的执着去守望一刻的团圆,我把军嫂作为类比对象,如当选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的韩素云,教学生学会与无奈相抗衡,鼓励学生在离家的日子里更要珍惜自己,将对亲人的思念化为生活的动力。
文本不是无情物,老师可把媒介作为一条桥梁,在此心与心相遇,引领学生把蕴涵在字里行间的情感结合自我体验去思辨,感悟人生,完善自我。

四、与时俱进,关注社会

树立大语文观是语文教育的共识。社会生活是一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大书。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才会枝繁叶茂。
“老师,你out啦!”这是一句电视里的广告词,也唤起我们的忧患意识。媒介是始终处在运动状态的事物,老师要与时俱进,扣住时代脉搏,充分利用媒介资源,为教学注入更多的活水,引领学生走出塔,关注社会,达到一个新境界。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

1.创设形象,还原情景

对一些深奥难懂的课文可创设形象,还原情景,引导学生在现实世界思考问题。对《论语》选读,我没有停留在解释词语的层面,而是深化和拓展文化内涵,探究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由《弟子问仁》中“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一句,我联系中国首善陈光标的一系列新闻报道,如陈光标向盖茨和巴菲特二人发出公开信,称“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刮起一场慈善风暴。还有希望工程、人们向灾区捐衣捐物等新闻。由此明确济贫帮困、乐善好施是道德修养上的升华,是一种社会文明,薪火不断,世代传承,铸就了中华民族行善的传统美德。由《立身处世》中“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一句,我联系当时新闻焦点人物郎朗的成才之路,鼓励学生树立远大志向;由“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一句,我展示海外留学生积极维护奥运圣火传递,展现爱国热情的画面,引导学生对80后、90后作出客观评价,鼓励学生勇于担当。

2.巧用网络,共享精神

互联网博客的开通颠覆了权威主义话语体系,为公众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本质上是精神共享、思想交流。博客既然这么热,老师可以推荐其中的精彩文章,然后鼓励学生表达个人见解,从而提高学生思维、辩论和写作能力。甚至可以利用博客建立个人教学网页,师生在同一平台进行交流。必修三有《呼唤生命教育》,我举了复旦大学抗癌女教师于娟的感人事例,她罹患癌症后坚持写博客,留下70多篇“癌症日记”,这些都是生命教育的鲜活、有力的材料。
又如必修四第四单元的《谏太宗十思疏》、《晏子治东阿》等几篇都体现语言的魅力,我结合同学们一直关注的著名评论家白烨和韩寒网络论战,使白烨不得不关掉博客这件事,来谈语言智慧和人际交往的艺术。

3.聚焦社会,坚持本位

老师要有社会本位思想,增强时代感,探究值得深思的社会、人生课题。讲《宝玉挨打》时,我提到宝玉相当于现在的官二代、富二代,联系现在人们对官二代、富二代的评价是叛逆、张狂、炫富、挥金如土、无所事事、没有生活技能,假如你是官二代、富二代,你会怎样做?同学们在激烈讨论中可以提高自身对家庭和社会的负责感和担当精神。
分析鲁迅作品中麻木冷漠的看客时,我展示一些新闻画面:老人跌倒无人扶,溺水轻生无人救,车祸争闹众人观等丑陋现象,引导学生聚焦社会,讨论当今社会的看客,从而更深刻领会鲁迅对国民、对社会的洞见和批判精神。
课堂融汇媒介职称论文范文www.618jyw.com
,如鱼得水,异彩纷呈。媒介融合的洪流无法阻挡,有效整合融汇媒介资源是信息时代语文教学的必然趋势。媒介资源就是把语文教育托上天空的彩云。老师应融汇媒介的精神财富,彰显语文课堂的魅力,用渊博的学识征服学生,积极影响学生,让学生感到老师是高屋建瓴,从而如蝶恋花一样对语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逐渐拥有一定的媒介素养,成长为拥有媒介智慧的人,走上康庄大道,从容应对日益媒介化的现代生活。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