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研究者培养社会学者心智品质学术

更新时间:2024-03-20 点赞:23922 浏览:10743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摘要:米尔斯在《社会学的想象力》中提出了许多具有创见的思想,指出从事社会学研究应具备的心智品质,对我们的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社会学研究者 社会学的想象力 心智品质
社会学是一门探究人类社会结构与活动的学科,其研究范围广泛,横跨政治、经济、人类学及心理学等,是一个庞大的学科群。社会学不是宏大理论,不是一套科层式的技术手段,它有着自己的理论操守。然而,有些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沉迷于宏伟叙事,构建“理论”的高度形式,并用奇怪的方式组合与分解概念,有些研究者则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寻找调查的方法和技巧,这种学术巧匠的治学方法,使得社会学研究误入歧途。品读C·赖特·米尔斯的《社会学的想象力》(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我们欣喜地发现,作者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社会学研究殿堂的大门。本书的价值不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多少概念和命题,而在于它能培养一种治学品质及训练一种逻辑思维的能力。另外,作者还为我们提出了富有建设性的社会科学前景,使我们有勇气和信心突破研究困境,更从容地走下去。

一、米尔斯对当前美国社会学研究的批判与反思

美国历史上曾有多种社会学的研究偏向,米尔斯对其进行深度地反思,在书中列举了五种偏向: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形形色色的实用性、科层气质、科学哲学。作者运用知识社会学的方法,逐一对其进行分析和批判,犀利地揭露了美国抽象与僵化的社会学科传统。作者以有限的篇幅记述社会学在美国的处境,认为今日的美国,所谓的“社会学”的那些东西已成为对社会科学反思的中心。社会学的研究基本上还在历史主义、形式主义、方法论之间徘徊,这已成为社会科学久而成习的趋势,而无论哪种趋势都存在着危险,其危险在于虚假的社会学繁荣会丢掉真正的宝贵遗产。宏大理论、抽象经验主义等研究风格,很容易把社会科学搅得一团糟,出现病态征兆。宏大理论偏于概念的组合与分解,对概念盲目崇拜,表现出形式的、含糊的蒙昧主义。抽象经验主义死抓研究程序中一个接合点,局限于程序式的研究步骤,对“方法”进行过度渲染,表现出形式的、空洞的精巧。而形形色色的实用性渗入到社会研究中,使得社会科学开始承担和包含着道德与政治上的决策,成为“科层常规”和“意识形态”的代言人,根本没有触及社会的实质性问题。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社会科学的政治含义与行政运用有了决定性的转变,抽象经验主义已为科层组织所应用,“社会研究的科层化”将在科层组织的规章已支配一切的社会中实现,整个社会科学开始努力转向为占统治地位的权威服务。米尔斯敏锐地洞察到,“假如只存在宏大理论和抽象经验主义,高高在上,并肩站立,那我们的情况则真的是糟透了”“如果这两种风格的研究工作共享一种学术上的‘双方垄断’甚或成为支配性的研究风格,它们将对社会科学的学术前景构成巨大威胁”。另外,作者认识到如果将社会科学中存在的多种风格统一起来成为某种宏观的探究模式,那么对于社会研究,对于执行它的主要任务,这一模式将有何应用?社会科学家别指望通过“科学哲学”的方法装腔作势地宣告社会科学的问题。作者认为上述种种的研究风格都触及一个痛处,即可理解性,我们很难从这些研究中认识社会,这些研究对现实缺少足够的关注,使得社会学成为沉闷乏味的生硬堆积。

二、社会学研究者应有的研究品质

作者考察了社会学的几种研究偏向及社会科学界的腐败现象后,认为社会学研究者要能跳出杂乱无章的日常生活看清世事,看清更为广阔的历史舞台,而这需要一种心智品质,即一种做学术的 “灵气”,这种品质正是作者在全书中贯穿始终并论述的“社会学的想象力”。它是一种视角转换的能力,从一种视角转换到另一种视角的能力,换言之,即一种以“无立场”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就难以一窥社会学全貌,容易被概念和技巧架空。作者认为在各种特定环境中所经历的事情往往是由社会结构性的变化引起的,我们所置身的制度变得更加庞杂,彼此间的联系也变得相当复杂,因此,我们不能孤立地看问题,武断地下结论,应敏锐地在大量不同的环境中捕捉信息。要想做到这样,我们就需要具备社会学的想象力。想象力可以帮助研究者利用信息增进理性,领会庞杂的社会关系。作者提醒社会学研究者,必须时时警惕一种可能性,即作为社会事实、人类心智的品质和文化品位正在衰退,我们沉溺于新巧技术的源于:论文写法www.618jyw.com
堆积中。作者指出研究者不能“得指望月”,应避免对方法和技巧的依赖,每个研究者都应成为自己的方法论者、自己的理论家,心智独立地面对人与社会的问题。如果没有对社会事件的敏感性,社会学家就不可能对社会问题进行完整的表述。因此,为具体说明“社会学想象力”的重大意义,作者从阐明人类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学研究的复杂性,社会科学与个人生活历程、社会历史和社会结构等交织在一起。作者指出,任何社会问题都必须基于广阔的历史背景和人类的多样性进行讨论和检验,如果脱离一定的背景,社会学研究将是苍白无力无益于社会的。

三、寻求治学之道

本书的写作目的是想确立社会科学对于我们时代的文化使命,这是对社会学前景的热切希望。作者寻求一条可行的治学之道,希望培养具有心智品质的社会学研究者,以担当此重任。因此,作者在最后以附录——“论治学之道”的方式,试图为研究者指明治学方向,这是全书的旨归。作者认为不要把研究工作和日常生活割裂,治学者应能有效地从生活中获取经验,并不断对个人的生活体验进行审视与解释,以此保持内在的清醒。研究者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个学术档案(即记日记),养成动笔的习惯,对读到的每一本有价值的书做大量笔记,并对学术档案进行分类,在各类主题下,应包含个人观点、评论、摘录、书目和课题概要。研究者还应经常对学术档案进行整理。研究者只有通过设立内容丰富的学术档案,对其进行不断地维护和更新,才能把握住自己的体验,养成自省的习惯,社会学想象力才会不断地被激发出来。除了重组学术档案是激发想象力的有效途径外,作者又集中提到了一些有效方式:全方位地解读论题的短语和句子;养成交叉分类的习惯;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在交叉分类中,多使用是与否的形式;以比较的方式理解资料等等。总之,研究者要充分发挥想象力,打破学科壁垒,转换研究视角,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多视角、多学科分析问题。
米尔斯还对研究者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拷问,在各种制度安排与利益驱动下,我们该如何坚守自己的学术阵地?又该如何走上研究之路?这种拷问不只针对社会学,我们所有从事研究的人,如果没有做研究应有的心智品质,没有一种严谨的治学态度,没有一种广阔的视野和学术真诚,我们的研究将走向何方?
参考文献:
C·赖特·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M].北京:三联出版社,2005.
马克斯·韦伯.社会学的基本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
黄巧玲,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1教育学原理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哲学。
(责编 高伟)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