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中让学生在数学中自主

更新时间:2024-03-23 点赞:33186 浏览:1553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生命线,它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去解决问题。作为教师不仅要使学生学会书本上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他们学会自主获取新知。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学习数学呢?

一、自主探索,培养创新精神

布鲁纳说:“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任何知识的获取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主动参与、自主探索,才能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因而要使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地得到发展,就必须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究新知的过程,为他们创造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如在讲“小数性质”这一课时,首先通过复习旧知“1分米=0.l米,10厘米=0.10米,100毫米=0.100米”,并结合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启发学生通过观察,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得出结论:0.l米=0.10米=0.100米。同时,在写法上加以比较,从而揭示规律:小数的末尾添上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旧知引出新知,抓住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运用小组讨论、口述过程、直观演示等教学手段,归纳总结出“小数的末尾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这一规律。让学生结合上述所学,完整地总结出小数的性质,这样突出了重点,分化了难点,达到了让学生主动探寻知识规律的目的。 把学生推到探究新知的“第一线”,让他们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主动思考问题,并在探究新知的过程中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化,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发展了学生的能力,我们教师又何乐而不为呢!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1、给出预习思考题。

在每章节教学前,教师先依据教学大纲、参考书,吃透教材,明确教学的重点、难点所在,根据学生在上课前带着问题进入教室,有的放矢地研究教学内容,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预习教学内容。

学生根据教师给出的思考题,对教材先预习,使学生对所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并对疑难问题进行思考,让学生把可理解的内容解答,在难以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以便讨论。这样,可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主体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兴趣和提高自信心。

3、再学课本,分组讨论。

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教室,教师引入新课后,学生对着思考题再学课本内容。同桌或邻桌同学(约2-4人)进行讨论,使他们对发现的问题或疑难提出自己的看法,以达到比较提高的目的。“理不争不透”,争论是思维的最好触媒,经常展开讨论,对培养和发展人的创造力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互帮互助的合作精神,促使教学多向信息交流。如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一课中,教师出示例题:1/2+1/3=?5/6-3/4=?接着让学生讨论两个问题:(1)能否直接相加减?为什么?(2)谁能用学过的知识通过转化后再相加减?通过讨论,教学中重点、难点就更容易突出和集中,也容易暴露学生中的错误,有利于教师作针对性的指导。

三、合作学习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习者与外界的信息发生互动的过程。在互动的过程中,必然要进行信息的传递,因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促进师生、生生、学生与教材、学具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交流,有效激活学生的自我意识,引导学生尊重别人、欣赏别人,增强合作观念,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学生知道了梯形的概念,正当老师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时,胖乎乎的小名举手提问:“老师,能不能把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去掉?”“能不能把‘四边形’去掉?”此语一出,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只”字去掉,变成了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那么,长方形、正方形也有一组对边平行,但它们不是梯形。
生2:如果“四边形”去掉,就变成只学位论文www.618jyw.com
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图形叫梯形,而有的图形是五边形、六边形,它们可能也有一组对边平行,难道有一组对边平行的五边形、六边形也是梯形吗?
生3:看来梯形概念中的“只”字和“四边形”不能去掉。
通过讨论,学生能及时查缺补漏,正本清源,进一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探索的方法,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发散了学生的思维,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总之,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自主探索,可使学生在自身素质的基础上积极参与教学活动,认识自身主体作用,克服畏惧心理,提高学习兴趣,特别是差生,可看到自己的进步,体会成功的喜悦,增强学习的自信心,有效地提高了数学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是卓有成效的。
相关文章
推荐阅读

 发表评论

共有3000条评论 快来参与吧~